但是,大概因为广州城远离丝绸主产地江浙的原因,加上还没有欧洲人过来每年大量采购。所以,广州城尚未形成大规模供应丝绸的气候。斯康达采购的丝绸,其实是抢了本地人的份额。
所以,尽管出了高价,斯康达总共也不过采购了900担生丝。就这,还把广州城的生丝一扫而空,导致广州生丝供应短期内出现了严重困难。
当然,这要是搁在明末,就绝不可能了。因为,明末的时候,大明丝绸的供应相当充足。甚至,在明朝嘉靖年间,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湖州等江浙地区,出现了大面积“改稻为桑”的情况。因为,种桑养蚕,出售丝绸,利益比卖稻米大多了。一石稻米才半两银子,而一担生丝价格几十两……
在西洋人大肆采购大明丝绸之前,虽然种桑养蚕收益也高。但碍于市场有限,还没有人愿意大面积改稻为桑。但自从葡萄牙人开始在大明大量采购丝绸后,出于经济利益的刺激,江南地区才开始出现了大面积改稻为桑的情况。对此,后世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还详细描述了这个情况。
不过,马林身为历史系高材生,自然知道《大明王朝1566》所讲的严嵩父子大力推进“改稻为桑”,并不惜毁堤淹田,来强行推动的剧情是不符合史实的。
事实上,真正推动江南地区改稻为桑的,是利益。而执行者,也并非严嵩父子,而是拥有大片田地的江南士绅。比如,徐阶所在的松江徐家这样的超级大户,才是真正的推手。而如此做的原因,自然是丝绸外贸的暴利了。
不过,那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如今,哥伦布的船队第一次来大明,大明还没有从丝绸贸易中看到暴利呢,自然也不存在改稻为桑的风潮。所以,丝绸的供应量,也不是很充足。要是搁到崇祯年间,只要你有钱,还能在大明自由采买,别说900担生丝了,9千担都能买得到……
眼看买不到足够的生丝了,斯康达就开始转变目标——开始采购瓷器……
在这个时代,瓷器在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