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其他人也跑不掉……
所以,为了不让死人妨害道活人,马林的态度是——战死者火化,带骨灰回国安葬……或者,就地土葬……而且,马林给每个士兵自己选择的权利,选择自身战死后火化带骨灰回家还是就地土葬……
大多数士兵都选择了火化带骨灰回家,因为,士兵们相信,回到家,灵魂才会得到救赎……
……
就在孔泰发愁的时候,那50多名逃命的难民,在一位50多岁的老者的带领下,来到了哥伦布和孔泰面前……
只见那位老者来到身穿华服的哥伦布和孔泰面前,弯腰作揖道:
“老朽刘老根,代表鸡笼村的幸存者,写过两位大人的救命之恩了。”老人用的是不太熟练的大明官话,但孔泰也能听懂了。
听到老者的话,孔泰惊奇道:
“你懂官话?”这由不得孔泰不好奇。在广州的那段时间,孔泰发现,大明朝的村民们,一般说的是方言,他都听不懂的。只有那些官员和身份高的读书人,才懂得官话。
可是,这里是东番岛,并非大明本土,居然还能遇到个会说官话的老头,实在太罕见。按理说,这边应该都是番民才对。不过,看这老头的穿着,有点像大明百姓啊,还会说官话……
刘老根翻了翻白眼,心说——你一个黄毛碧眼的番鬼都会说官话,老夫会说官话奇怪吗?
但他还是耐着心解释道:
“老朽年少时,也曾读过几年私塾,虽然学业不精,不能考取功名,但也会说一点官话!”
“原来如此……”孔泰恍然大悟,但随着疑惑地问道:
“听老丈的的谈吐和穿着,应该是大明百姓,怎会出现在东番岛?”
老刘头叹了口气,解释道:
“不瞒这位大人,老夫和同村的几十人,原本居住在胡建兴化府莆田县海边的小刘庄。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莆田发大水,山崩水溢,老夫带着乡民,乘坐十几艘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