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欧皇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5章 英雄母亲和妇产医院(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口的增长,本就是没法太快的。若是别国愿意自己把人口送你,当然可以靠着移民快速增长人口。可现在是农业社会,人口就意味着生产力。所以,尽管初期不在乎马林的移民行为(各国也的确有一些富余劳动力),但到了一定阶段,富余劳动力没了,马林开始挖他们的非富余劳动力了,那些诸侯们都开始反对马林的移民政策了。因为,马林的移民等于就是在跟他们抢人啊。农业社会,抢人就是抢财富,谁特么乐意?所以,大部分诸侯都开始抵制马林的移民行为了。

    在这种快捷的手段遭到抵制的背景下,马林也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稳妥的解决方案。而杰弗里提出的在国内鼓励生育的方案,也的确很有道理。

    勾践“卧薪尝胆”,并“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增长了多少人口马林不知道,没有精确记载。但是,新华国从49年底到80年人口增长了多少,马林却是一清二楚的。

    后世华夏计划生育上说得明明白白,建国时华夏只有5亿多人,而到了80年,也就30年时间,已经达到了10亿,几乎增长了一倍……

    而从49年到80年这30年内,华夏国内还是很穷困的,小孩夭折率很高。单是上辈子马林的奶奶,生了七个孩子,但因为医疗条件太差,结果才活下来三个。在那种医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尚且增长了近一倍,更何况是刻意的鼓励生育?

    ……

    事实上,北海国目前的物质生活条件,比改开前的华夏要好很多。别看这是16世纪初,但因为使用了足够的三大肥料(氮肥、磷肥和钾肥),北海国的亩产高达500磅以上。而华夏呢?建国后虽然也有化肥工业,可规模小,产量低。产出的化肥,根本不够用。大部分农村,还在使用古老的耕作方式,亩产两三百斤。直到改开后,才引进了一大批大型的化肥生产设备,逐步解决了化肥供应不足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改开前,华夏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产量,是比不上北海国的。而且,因为农村人口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