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了博士呢……
当然,这要分年龄段的。对于未成年人扫盲,那效果是非常好的。毕竟,未成年人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强。而对于成年人而言,岁数越大,所谓的人生阅历越多,扫盲效果就越接近于零……
比如,早些年乡村开始出现农技员,教农民们科学种田的时候,很多老农就不以为然。他们开口就是“老子种了几十年田,不比你这小娃娃更懂行?”,拒绝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只有在试验田块上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后,这些老人们才会肯接受新技术。所以,后世有一个名词,叫“农业示范田”,就是给那些固执的老农看实际效果的。
总之,岁数越大的,就越没有培养价值。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和认知能力已经固化,很难再有突破。只有未成年人,因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才能轻易改造。
至于后世影视作品里面,我军对不识字的战士进行扫盲……嗯,编剧绝对不会告诉你,只对少部分人有效果……
就像马林后世的大伯,学渣一个,进入我军当兵数年,上了不少扫盲课,归来仍是学渣!虽然本身上过越南战场立过功,可因为学渣无可救药,就算在排长受伤后代理过一段时间排长,转业后也只能安排进厂里当工人(那时候工人还挺吃香)。不然,早就提干了……
而且,需要看到的是,我军在建国以前很多名将,其实都是黄埔毕业的。像是10元帅里面,文化最差的贺老,也念过5年私塾的,相当于小学毕业的水平。而朱老和陈老等人,直接是留过学的。
此外,在抗战时期,很多京津地区的大学生,在华北沦陷后,南下参加抗日,被我军吸收,成为重要的军事指挥官。还有不少人,在抗大进修过。
所以,虽然我军基层主力都是农民,但指挥官层面,其实有很多高水平的将官。不然,也搞不定蒋光头的几百万大军。举个数据就知道了——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我d将官,就有六十几人,这还不包括周老大能教职工……
这还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