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就又恢复了战斗力了。
后来,历史证明了戚继光的思路是正确的。但俞大猷的做法,更容易出彩。因为,文官们不懂军事,看到俞大猷的精兵那么强悍,自然认为俞大猷比戚继光强。然后,就有了“俞龙戚虎”的说法。
当然,戚继光作为后辈,很多东西也是学自俞大猷。比如,俞大猷的《剑经》,就很被戚继光推崇,还编入了《纪效新书》,也在军中做了推广。
甚至,战车阵的问题上,戚继光也是山寨俞大猷的,然后做了改进。
俞大猷的独轮战车,非常简单,就是在独轮车前面,放三四个尖锐的矛头。作战的时候,独轮车被派到阵前,各自紧挨着。独轮车后面两个支架,则插入土中,以求固定。
独轮战车,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俞大猷含冤入狱后被放出来之后,去大同镇练兵时,根据蒙古骑兵的特点,特地设计出来阻挡蒙古骑兵冲阵的。
俞大猷发现,明朝步兵和蒙古骑兵作战,最害怕被蒙古骑兵突入阵中。因为,那样会导致全军崩溃。接下来,就任凭蒙古骑兵砍杀了。
于是,根据含冤去世的著名军事家曾铣的车营之法,俞大猷创造出了独轮战车。就是在独轮车前面插上三四个矛头,阻挡蒙古骑兵的冲击。若是蒙古骑兵敢撞上来,直接就被车前的三四个矛头给捅穿了。而独轮车后面两个支架,因为深深地扎在土里,导致独轮车不会被装开。这样一来,率先冲上来的蒙古骑兵,战马就会被扎死在车前,而骑兵,摔下马后,也会被明军杀死。后面冲上来的蒙古骑兵,只能撞到最先那匹战马的尸体上,不得前进。
这样一来,蒙古骑兵就不可能突入明军步兵阵中了,只能停下来,否则会被自己人撞得人仰马翻。而明军步兵主力,也不会因为战阵被冲垮而溃败。
与此同时,明军步兵,躲在独轮战车阵后面,不住地用火枪和弓箭射击,大量杀伤蒙古骑兵。然后,明军骑兵,等到蒙古骑兵被独轮战车阵阻碍后,也会从侧面冲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