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宋国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章 预言(第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依照习俗,大婚之后要回门,要谢礼,那些主要亲戚家里都走一趟。王汉家里没有几个亲戚,李清照家里亲戚众多,这个姑妈,那个姨娘,那个舅舅,究其原因,是因为李格非娶过两房妻子,而且都是正妻。

    大宋开朝以来都奉行【学而优则仕】这个理念,只有真正的有才之士才能触摸到权力核心,成为人上人。而三年一大考,进士不过十余人,这些都是以后的朝堂重臣,自然而然成为各大士族门阀拉拢对象。

    最有效的拉拢方式,便是联姻。宋朝各大门阀士族为了拉拢新晋进士,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据说每到大考放榜,天还未亮,各大公卿豪门就派了下人守在榜单下查看,看看今年的进士都是谁,哪里人士,而后等待在周围,伺机而动,只要进士现身,立即蜂拥而上,将人抢回自己家里。

    为此,他们准备十分妥当,有捂嘴的,有套绳的,有夹胳膊抱腿的,也有四处望风的,负责抵御其他家族打手的,驾车的司机等等。

    百姓们将这种行为称为【榜下捉婿】,捉到了就驾车驶离现场,带回家里,给老爷子看。老爷子一般都会以礼相待,“小伙子,我有个女儿,年方二八,模样不差,嫁给你做妻子怎么样啊?别着急回答,你要肯娶,还送房,送钱,送丫鬟,还送你个大官做。”

    故而,大宋文人大多结婚晚,甚至是立下不取功名不娶妻的誓言,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被人捉了去,瞬间到达人生巅峰。若是先娶了妻,便没了这种可能,因为豪门之女不可能为妾。若是隐瞒婚姻被查出来便是大罪,陈世美就是这样的例子。

    就说李格非,他三十一岁才中的进士,在此之前他一直是单身,一朝中榜,便被宰相王珪捉了去,成了王珪女婿。过了几年,王珪女儿生育李清照时候难产,没救过来,李格非便成了单身。几年之后,王拱辰的孙女又嫁给他,便是李清照的继母,王汉的丈母娘。

    此时李格非已经六十岁,而王汉丈母娘才二十七八……

    这便是李格非的光辉人生,王汉对此很头痛,等于他有两套亲戚要走,宰相王珪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王拱辰有四个儿子四个女儿。一连走了七八天,王汉都走懵圈,通常是上午在这家吃,下午去那家吃。

    如果去了能和朝堂大官聊聊天套个近乎也好,关键是王汉去回礼正主大部分都不在家,也不知是在忙还是故意躲着他,三番五次王汉就烦了。

    这日从李清照舅舅王仲山家里出来,牛车刚要过御街,却被人拦停,外面有个小厮问好,“敢问可是神宵灵武护法尊驾?”

    这一串问候来的怪,让王汉稀奇,连忙伸头去看,路边站了个衣装干净的小厮,模样倒是乖巧伶俐,见王汉伸头,慌忙递上拜帖,“我家主人略备薄酒,请灵武护法天尊到府上一叙。”

    王汉认得这个小厮,正是大婚当日送了自己八担绸缎锦帛的蔡京家下人,手中的拜帖不看也知,是蔡京请自己喝酒。

    王汉就奇了怪,自己跟蔡京毫无交集,他怎么会向自己示好呢?

    李清照也探过头来看,那小厮牙白唇红,咧嘴一笑,连忙问好,“见过李先生。”

    李清照大喜,“可是元长先生?”

    小厮回答,“正是。”

    李清照便对王汉道:“元长先生待你我不薄,官人当去。”

    王汉回答:“正是。”却对外面小厮道:“且回禀元长先生,小子久仰大名,如雷贯耳,如今先生宴请自当飞奔而去,无奈身体不适,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抱歉,等待明日身体好些,小子自当登门拜访。”

    外面小厮愣了愣,微笑称喏。

    牛车继续往前走,李清照关切道,“官人身体何处不适?怎未告于奴家。”

    王汉呵呵笑,抓了李清照的手往自己怀里放,“此处不适。”

    大才女手一摸,立时羞红了脸,要把手抽走,“官人莫闹。”好不容易抽走,责怪王汉,“没个正形。”

    王汉再笑,而后正色,“非是身体不适,借口罢了,我只是不懂,蔡太师为何对我示好?”

    李清照狐疑:“太师?”

    王汉摆手,“口误,口误,我非是不想去,我只是对蔡京不熟络,去了后不知说什么,所以今晚先晾着他,等明日再去。”

    李清照纳闷,“今日不熟,明日便熟了吗?”

    王汉笑而不语,先送李清照回家,而后自己出门,去郡马府寻宣赞,关于蔡京,他有许多事要问。

    之所以要问宣赞,因为宣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