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象。
或许,文文说的没错。
宇宙刚刚诞生时,大爆炸的无穷威能将无数元素如泥点般甩向四面八方,空间飞快膨胀,元素也到处扩散,并且在亿万年的冷却,冲撞,融合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和各种各样的物质。
其中一些星球上的某些物质,在亿万次碰撞的机缘巧合中,诞生了拥有血肉之躯的碳基生命。
而另一些貌似冰冷的物质,则在很久很久以后,被前一种生命挖掘出来,炼制成了各种各样的硅基晶片,组合成了晶脑,又在晶脑中诞生了许多种貌似是“虚拟”的存在。
但既然最初的碳基生命都可以实现“从死到活”的惊险一跃,凭什么晶脑计算出来的虚拟人,不能攥紧亿万分之一的奇迹,变成真正的生命呢?
在第一个细胞诞生之前,世界是一片冰冷孤寂的黑暗,究竟该如何判断第一个细胞到底是不是生命,这个原始到极点的细胞,和一串错综复杂又跳跃不定的数据,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如果第一个细胞可以突破临界,为什么一串数据就不能突破临界,修炼成真正的生命?
这个问题,实在太深邃也太玄妙,李耀陷入沉思,一时半会儿得不出结论。
“文文说得太玄,我没兴趣和她争辩,只是,就在我想要干脆拒绝她的时候,心中忽然一动,想到了一件事。”
小明道,“我在想,以伏羲的野心勃勃,它肯定不会平白无故浪费宝贵的计算力,做没有好处的事情,既然它煞费苦心营造并维持了这么多虚拟世界的运转,肯定有它的道理。
“当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它在用这种方式保存人类文明,它认为掌控了数据就掌控了一切。
“但我总觉得,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它明明已经背叛了人类文明,走上了歧路,还会这么忠心耿耿吗?
“总之,在文文的央求和我的疑心之下,我还是和文文一起,抢救出了上千个虚拟世界,尽量维持他们的正常运转,帮他们度过‘世界末日’,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