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大量微量元素的矿石,转化成大量脂肪和蛋白质,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供应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能量。
岩虫浑身都是宝,它融合了一些特殊的蜘蛛以及蚕类的基因,用来包裹食物的丝线,同样也是上好的纺织原料,而且它每年都会脱一次皮,脱下来的皮同样能制成既轻盈又保暖的皮衣。
还有,岩虫的粪便几乎不需要提炼,就是天然的肥料,适用于绝大部分植物甚至菌菇和苔藓类的滋养,能令野生植物都被人类驯化成产量暴涨的农作物。
可以说,在人类探索未知地域的拓殖中,只要带上岩虫,就将“衣”和“食”的两大关键问题解决,顺便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不过,在“杂食性”和“可利用性”方面进行了太多的基因改造,岩虫拼命生长脂肪和蛋白质的后果,就是行动力和捕食能力大大削弱,削弱到近乎于零。
这是一种诞生在实验室里的生命,在保持现有性状的前提下,极难适应野外的恶劣生活,只能老老实实待在饲养室里,被人类喂养长大。
一万年前的星海帝国,在设计这些地下避难所时,自然有一整套极其先进和精密的自动化饲养设备,确保这座“肉类工厂”能源源不断地输出产品,从最开始的岩虫交配到最后变成一盒盒封装在罐头中的即食肉类,整个流程根本用不着多少工人和饲养员来操纵。
但随着岁月的侵蚀,昔日的自动化饲养设备早就耗尽能量,支离破碎,不复存在,而最初饲育岩虫的知识也早就失落了,今天的地底人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来饲养他们。
岩虫既然能长这么多肉,食量自然极大,他们自己无法外出觅食,统统要靠地底人去采集苔藓,扯断藤蔓,砍下蕈类,挖掘矿石,再费力绞碎混合,投入饲料槽中——这是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三五个壮汉一天干到晚,才勉强能满足一条岩虫的胃口。
而为了保证在地底世界能生长出那么多苔藓,藤蔓和蕈类,又要持续不断将岩虫的粪便投入石缝中,再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