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军工子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36 新技术带来的巨大风险与回报(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每使用5万次就得报废,立柱跟液压缸更是只能使用2万次就报废……苏联的75万吨大压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非预应力结构,以螺栓固定多层超厚钢板形成整体框架,如此一来就能解决重型铸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金相组织粗大等缺陷……”

    沈鸿一连串的专业技术术语,让郑宇成更是发蒙。

    就连谢凯,对于这些,也仅仅只是勉强能够理解。

    “我们采用苏联的这种设计技术吗?没有参考,是否可以成功复制出来?”谢凯最担心的是这个。

    苏联的75万吨大压机,绝对不可能给其他国家的人看到。

    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没有希望看到的。

    “不,我们都是采用自己的特殊设计。放弃苏联的非预应力结构设计,这技术我们不清楚。华清大学这些年一直在研究钢丝缠绕预应力嵌合结构……”沈鸿对着谢凯说道。

    谢凯能听懂他的专业介绍,这让他很是欣慰。

    他在介绍的时候,也是盯着谢凯的表情的,这并不像是不懂装懂。

    “这种技术研究出来了?”谢凯变得有些惊喜起来。

    国产八万吨大压机,最核心的技术就是这种。

    不是说九十年代才研究出来?

    如果这种技术搞出来了,他们的大压机无论是锻造精度,还是生产效率,都会远比同类型的高很多。

    那是属于真正的新技术。

    “目前只有理论研究,模型试验虽然也取得了成功,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最终验证技术的可靠性。”沈鸿看着谢凯,严肃地说道。

    潜台词很明显,这种技术,他们也不能保证。

    采用新技术,风险性肯定会高很多。

    “我就想知道,三年内,是否真的能把这东西整出来。”郑宇成这一次被打击的非常严重。

    原本是指望着有了65000吨大压机,就可以搞更多先进的项目。

    “可以!”沈鸿咬牙说道,“这是我们根据目前现有基础做出的综合评估,同时,也是最快可以制造出来的时间。”

    “风险多大?成功的几率多少?如果这种技术失败,备用方案是什么?”谢凯比郑宇成清楚,他不关心什么时候能制造出来,更关心的是,技术可靠程度达到了多高。

    “你对大压机了解的很清楚?”谢凯提出的问题专业程度,是沈鸿跟褚国荣都没想到的。

    “原理我知道,不过具体技术细节就不清楚了。”谢凯说道。“我们手中有全套国家下马项目的具体技术资料……”

    为了避免引起怀疑,他解释了一句。

    如此一来,让两人眼神中的惊奇就更甚了。

    “在华清大学,我们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了多次有限元分析,以1:10的比例制造了一台4500吨的全金属模型,以电测法等手段为主,对各种载荷工况下机架、横梁等结构件以及重要零件进行强度、刚度等测试,并与超级计算机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最终确定主体结构……”褚国荣介绍着。

    “国内现在开始采用有限元分析了?”谢凯以前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东西。

    国内什么时候开始采用前沿技术,都是属于保密的。

    华清大学在他们的大压机项目上采用有限元分析,如此一来,会让结构可靠很多。

    “一直都在使用,不过以前超级计算机性能不好,计算结果很慢。”沈鸿说道,“国内航天领域一直都在用,否则我们的研发成本不会远比国外低。就连运十团队,也都是利用有限元分析,才能清楚他们飞机的安全飞行时间……”

    沈鸿的话,让谢凯明白,国内没有他们想象那么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差。

    解决问题的手段,就那么一些,国外在用,国内同样也是没少。

    “这样说来,成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郑宇成听不明白,但是却能判断他们的意思。

    “如果是采用大铸件结构,我们可以保证100成功。不过加工精度差,最终也没法再向65万吨大压机发起冲击,这种传统的技术用到65万吨大压机上,使用寿命不会超过十年……同时,精度差的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维护成本也将会非常高……”沈鸿耐心地解释着。

    要想对65000吨大压机发起冲击,就必须得采用新的技术设计。

    如何选择,这得看郑宇成跟谢凯。

    他们要用传统结构来搞出450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