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凡世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七章 人间自有真情在(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口,千年岁月中庙宇经历大小数十次修缮,辉煌气派,神圣庄严,寺庙占地广阔,布局是其他所有僧院都无法比拟的,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一是门殿,灵隐寺建立在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通过山门便开始向上攀爬,普通百姓只能到达天王殿那里,再往前就不允许进入了。山门为三扇门,中间一扇大门常打开,左右两扇小门只有特定时候才会开启,大门代表着空门,东侧的小门是无相门,西侧的小门是无作门。无法无相,无垢无净,是僧人进入灵隐寺的先决条件。

    山门连接着一百九十九层台阶,全部走完了到达门殿,挂在门殿正中位置的牌匾上写着慈悲为怀四个字,是用来迎客的,气派恢弘,殿内宿有高达三丈的观世音菩萨像,为纯金打造,手持莲花瓶,微笑面对世人,慈爱祥和。

    神像之下放着三个蒲团,前来祭拜的人需要依次跪在蒲团上叩拜神像,祈求祝福,旁边摆着两张桌子,桌子后面坐着寺中的和尚,在此可以求姻缘,求富贵。

    二是钟楼、鼓楼,走过门殿,经五米回廊进入一片空地,空地上建有鼓楼、钟楼,钟、鼓二楼相对,钟为洪钟,鼓为大鼓,早晨敲钟以鼓相应,晚上敲鼓以钟相应,钟鼓之间夹着一个长三米、宽三米,离地也是三米的高台,寺庙开放的时候,高僧便在高台上讲经,信众坐在高台下面聆听,值得注意的是,灵隐寺的讲经人并不是主持,而是寺内的讲经堂堂主,每日如此,只有发生大事的时候才会中断。

    三是天王殿,再往后就是平民百姓不得进入的地方了,叫做天王殿,是建造在钟楼、鼓楼后面的一座殿宇,远远恢弘于门殿,供奉弥勒金身像。佛像高达十五米,为纯金打造,袒胸露腹,随意地坐着,充满欢喜地看待世人。弥勒金身像旁边,有着四尊小一些的佛像,由石头雕刻而成,几乎与殿宇融为一体,这是四大天王像,各个凶神恶煞与弥勒的开心笑容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是弥勒佛的守卫,是保护弥勒继承佛祖之位的人,传说佛祖离世之前将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弥勒,弥勒完成的很好,便将弥勒封为未来佛,亦即死后继承自己意志的人。却万万想不到弥勒对佛祖的爱超越了世间的所有规则,在佛祖释迦摩尼圆寂后,居然将自己的血肉连同神力一起注入舍利子当中,使得佛祖重生,失去了成为新一任佛祖的机会。佛祖醒来后,认为是自己害了弥勒,便将一身神通散于天地,为信仰坚定的人给予指引,使得信奉佛教的人从中获得力量。负责守卫弥勒的四尊天王像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拿琵琶)、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持金刚杵)、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肩头盘着一只怪物)、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掌心里托着一颗宝珠)。

    四是堂口,天王殿后面连接着四座堂口,分别是经堂、讲堂、罗汉堂和戒律堂。灵隐寺的弟子,初入门的弟子进新人院,做做饭、挑水、扫地等粗鄙的工作,荣幸拜师之后会被分在四座堂口中学习,而四大堂口职能各有不同。所谓经堂,是僧人讲经的地方,终日参研佛经,参悟佛祖的意志,参悟慈悲的真意,经堂中的僧人在四堂中数量最少,地位却最高,非具有慧根之人不得进入;所谓讲堂,便是诵经之堂,每天戊时带领全寺僧人念经一个时辰,听从于经堂高僧的号令;所谓罗汉堂,是专门修炼武艺、磨练肉体的地方,负责保护经堂高僧;所谓戒律堂,是专门用来惩戒破了清规戒律僧人的地方,戒律堂中的弟子与其他堂口素有嫌隙,据说是因为本身负责惩戒,欲念太重所致,最近这些年戒律堂名存实亡,灵隐寺对破戒僧保持容忍态度。

    五是大斋堂,过了堂口便是大斋堂,是僧人们吃饭的地方,佛祖言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集中就餐,不可分散就食,他们吃饭的地方叫做大斋堂,同时也是睡觉的地方。大斋堂旁边连着厨房,背身建造了一排小房子,小房子里有通铺,低阶僧人在此就寝。高阶僧人的房间距离他们不远,房间面积也不大,只是不用再睡通铺了,可以拥有自己的房间。

    六是方丈院,灵隐寺设监院和方丈两个最高职务,监院是灵隐寺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方丈则是最高长官。两人职责各有不同,打个比方,如果说方丈是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精神领袖,那么监院就是寺院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寺院日常大小事务,是实际管理者。如今净灵和尚是方丈,原来的灵隐寺主持在他到来之后主动放弃主持之位,做了监院。

    方丈院是监院和方丈的正寝之所,面积不大,也并不奢华,在一个小院子里,气息祥和。

    方丈院后面有一堵墙,墙上开了一道一人通过的小门,平日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