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93章 最好别疯(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酒,村支书、村长都在,都很熟悉,新任的村长还是当初的玩伴,就说起老电影院的事。

    酒喝完,三个人就去了电影院回味一下30年前的味道,晃荡着走进了的二层放映室:那扇门都已经有个差不多20年没有打开,强行打开的。

    两个村干部都以为里边应该是什么东西都没了,结果发现里边的放映机、堆着的音响都在,虽然积满灰,但居然还能用。

    柜子里还有十多盘旧的老电影拷贝,张楠就说如果村子里可以,就想把这些买回去当个收藏。

    结果支书和村长说随便搬走——酒喝高了就这样。

    最后还是坚持付了点小钱,免得村子里交代不过去。

    看到那台放映机,居然有些伤感。

    乡镇电影院是最先被废弃的,等到全县只剩下一家电影院时,闹市区的那家几乎只有学校包场看电影时才会偶尔热闹一下,平常的电影放映,一千多个坐位内常常只有几名观众,夏天连空调都舍不得开,或者只开一会。

    这时候那些厂矿企业影院怎么样了?

    原本在县城的那些工厂,别说厂子里的影院、大会堂,连厂子都不见了!

    不单单是房子拆掉开发房地产,而是连工厂都彻底成了历史!

    80年代最红火、辉煌的那些个国有工厂,随着90年代真正大规模开始的经济大变革,倒闭、没了、消失了!

    至于那些厂址在下边集镇的大型工厂,有些房子被废弃,有些挪作他用,只留下那些曾经高大辉煌,如今萧瑟破败的建筑、绿化花坛还向偶尔路过的人诉说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剡县,直到2010年左右,一座全新的多厅现代化电影院出现在市区一座新造的大型商场顶层,这下老城主街上的那家国有电影院彻底歇菜。

    电影院属于电影公司,上级单位是文广局,属于事业单位中的企业编制,沿街的店铺还能出租,不然那些职工早就下岗20几年了。

    又过了几年,市区又出现了有巨幕的现代化电影院,成为年轻人看电影是时尚去处。

    巨幕?

    80年代时,几乎每一家电影院都是能容纳上千人的单一影厅,只要你把位置选在距离荧幕位置三分之一排数位置的坐位,每场电影都是看巨幕。

    时尚巨幕,年轻人们为了看巨幕还要多花点钱,其实他们的父辈其实早就享受过了这样的待遇。

    不说巨幕影厅贵,二十几年后华夏的普通电影票价也太贵了:张楠记得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家统计研究所对全球电影票的平均售价罪过个统计。

    那时候华夏平均电影票价5美元多、近6美元,似乎是574美元。同期美国的平均票价为8美元多一点,而这时候美国的平均工资大概是每月3000美元。

    小鬼子的电影票价那时候亚洲最高,近13美元一张,至于印度嘛,便宜得多,一美元不到,只相当于华夏的七分之一。

    1982年华夏职工年平均工资764元,月平均工资66块不到点。

    那时电影票价贵的一毛五,一般就一毛钱,便宜的8分,就往贵了算,一个月工资能看440场电影。

    工资少的地区40来块总有,那样只至少能看260多场——那些地方票价其实也便宜些,一毛钱应该够,能算400场。

    2016年时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华夏职工平均职工应该有个5000块,电影平均票价30至38块钱没问题——这都是算了打折票、会员折扣之后的统计。

    一个月工资能看多少场?

    把票价往低了算,166场,前提条件你得有每个月5000块的工资!

    难怪20年后不少人呼吁,说着电影票价太高了,最好能降到10至15元的价格,让大家都能看得起电影。

    打完折一张电影票30块钱,有些人说不贵呀

    这大概是没在美国看过电影,更没看过一毛、一毛五分电影的原因。

    30块,真他娘-的贵!

    相对而言美国的电影票太便宜了,这几美元一张的电影票里很多还包括赠送爆米花和汽水,张楠恨不得这会美国的电影票价涨到一个月薪水只能看一百多场电影,但那样又怕把美国人民全给吓跑了。

    电影,拍的好就是真正的搂钱机器。

    当然了,82年的电影同2012年的电影,这成本不一样,到底哪里不一样,或许是拍摄成本相对变得更高、演员明星的片酬更高。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