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44章 华夏国宝(第5/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博物馆时,注意到一具针灸铜人,非常类似文献里记载的‘正统铜人’。

    这个消息传回华夏后,虽然引起了华夏学者的关注,不过没过两年中苏交恶,就没能得到确证。

    不知道那句铜人是不是,我上次去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就没看到那具铜人在展出,看来这趟要是有时间,我们就去趟列宁格勒看看,顺便和我们的老朋友吃顿饭。”

    张楠有事情没说: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内的那具铜人被华夏人遗忘,后来直到2003年,一名中医研究所的黄姓研究员无意中翻到一篇介绍那具在列宁格勒的针灸铜人的文章,立刻带着助手赶到已经改名的圣彼得堡实地考察。

    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和细致的考证,那名研究员提出了大量确凿的证据,最终得出结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里的那具铜人这就是“正统铜人”!

    在丢失一个多世纪后,‘正统针灸铜人’那次才终于算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当年它被占领太医院的俄军掠走的事情也成了定论!

    2004年时,华夏相关政府部门向俄罗斯当局索要正统铜人,但遭到拒绝。

    为保存针灸铜人珍贵的学术价值,也为了方便国内学者研究,那名黄姓研究员和他的同事在京城仿制了一具铜人,将其陈列在华夏中医科学研究院针灸研究室,而他们向俄方追索正统铜人的努力也是一直继续。

    可惜呀,吃进去的东西哪那么容易吐出来!

    换谁谁都不肯。

    不过这会不同了,眼前这座铜人的年代更早不说,要是这边等个几年再向大帝追索那具“正统铜人”,不知道大帝先生吃不吃得消不给。

    不是自己拿来当摆设,而是要俄罗斯还给华夏。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单单一个特克文教堂圣像就不是白送的,除了美国总统之外,背起牛头不认账这种厚脸皮的国家级领导者在这个星球上终究是少数,越是大国的领导人越要面子不是?

    眼前这座女性形象的铜人近几百年的是书上就没出现过,重量能过150公斤,张楠拍了拍它的胳膊,“铜人很多,这要真是‘天圣铜人’就好了,希望我没看走眼。

    宝贝呀,连明朝、清朝仿制的那些都成宝贝了,别说这宋朝的。

    明朝嘉靖年间的针灸学家高武也曾铸造过男、女、儿童形状的针灸铜人各一具,现在京城故宫博物院里收藏那具明代铜人高89公分,是个男童形状,极有可能有可能就是嘉靖年间。不过没听说有针扎水银出的设计,我怀疑那种技艺在宋代之后就彻底失传了。

    清代那时候也有不少针灸铜人,不过基本上是小型制品,大型的不多。

    乾隆七年,就是1742年的时候,这清政府让人编撰医学书《医宗金鉴》,为鼓励主编者就铸造了些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

    现在沪上中医药大学的医史博物馆藏里就有一具乾隆年制作的那批铜人中的一个,女性形状,高46公分、不过是实心的,就是个模型参照物,而且人体比例还有点别扭,

    华夏历史博物馆里倒是收藏有一具正常人体大小的针灸铜人,有178公分高,不过是晚清的东西。

    后来的就更多了,现在别说医药商店,连小商品市场里都有针灸铜人卖。

    这具铜人1万美元不单单是赚到,这里头都还有木头的内脏和骨骼模型,我就算不懂木头,也看得出这些木头年纪了不得!

    你们都看看,这些木头的脏器模型雕刻得比例正常,这个铜人当初不仅可以用来针灸教学和医疗参考,完全还是为解剖教学服务的,这比西方世界普遍认为的解剖医学起源早了近800年!”

    说到这张楠想了下,又道:“我看得找农馆长他们过来一趟看看,就别在哈萨克斯坦待着了,就算挖出个金人来也不是咱的,还是这个铜人靠得住。”

    说到这,对项伟荣道:“姐夫,你要不给农馆长打个电话?”

    “没问题,我估计他知道了会比兔子跑的还快。

    不过,这铜人要真是你说的那个什么‘天圣铜人’,怎么处理?”

    “送回老家,放咱自己的老家的博物馆里。”

    不捐了,各路专家、砖家想要来研究、凑热闹到剡县就成,酒店给你打折,嘿嘿!

    张楠说着,两眼盯着面前打开的这组铜人,“这种东西才是国宝,技术、艺术的完美结合不是。和这铜人相比,那两个花瓶就插花的命!”

    另外两个盒子也已经打开,张楠看一眼就够了,都

-->>(第5/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