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宇宙的边缘世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请假条(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地增大,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接着,极高的温度带来极高的热压力,产生超声速传播燃烧的火焰(flame),所到之处简并解除(其实,过程非常复杂,如点火位置),短时间内聚变释放的能量超过了引力束缚能,后果就是星体急速膨胀,最终形成行星状星云,没有遗留物。

    双简并模型,白矮星+白矮星。具体可以是co白矮星+he白矮星,co白矮星+co白矮星等诸多可能(依赖初始质量、吸积率、星风等)。白矮星因引力辐射带走轨道角动量最终并合爆炸;或者距离过近,质量大的吸积质量小的,并合前质量大的白矮星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而爆炸。

    在热核爆炸模型,超新星释放能量仅取决于前身星的质量。可想而知,双简并模型能量肯定高于单简并模型。事实上,人们观测到某些ia sn光度不止-19等,竟然达到-21等!可能是双简并模型的证据。

    【b:核坍缩(core collapse,ccsn)】

    是大质量恒星演化晚期的爆炸。人们一共提出四种类型,铁核坍缩,电子俘获,配对不稳定,光致解离。

    1、铁核坍缩,早期的超新星模型。大质量恒星核合成至铁元素,形成洋葱结构。中心是铁核,再外依次是硅壳层、镁壳层、氧壳层、碳壳层、氦壳层、氢壳层、氢包层。这个模型认为,ib sn是无氢壳层、氢包层的大质量恒星爆发,ic sn是无氦壳层的大质量恒星爆发。硅壳层持续燃烧,导致铁核质量持续增大(硅聚变并不是合成铁,但需要硅才能合成铁,铁是中子链合成的),形成简并铁核。爆发则是铁核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铁核坍缩,引力能释放,铁原子核解离成氦,氦俘获电子,开启中子化过程,释放大量的中微子,带走了约99%的引力能,核心形成半径约10km的前身中子星,这些过程的时间只有几秒!外层来不及反应。核心形成铁核,光度下降,外层热压力减小,引发外层坍缩。

    当坍缩的外层物质下降遇到前身中子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