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气泡一样的电离泡。随着电离作用加快,在某个特殊阶段,整个宇宙的星际介质再次变成电离环境,从而结束了宇宙的黑暗时代。
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再电离”。虽然天文学家知道其发生于宇宙大爆炸后大约3亿年至10亿年之间,宇宙第一代星系在其中起到了显著作用,但确定再电离的细致过程以及第一代星系何时形成一直是天体物理前沿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宇宙8亿年,“大雾”开始消散
假设宇宙大爆炸时的一个光子,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不停歇地奔跑着,科学家们如果能够解读出它所携带的信息,就能窥见宇宙早期的样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宇宙,最远的信号是来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两位科学家为改进卫星通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为了降低噪音,他们甚至清除了天线上的鸟粪,但依然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这正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造成的,这一发现为他们赢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研究宇宙再电离时期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这种方法有局限,一般会结合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如对那个特殊时段的类星体、伽马爆和恒星形成星系的研究,来获得再电离的演化历史。然而宇宙早期类星体的数目非常少,而早期宇宙伽马爆又很难捕捉到,故而早期宇宙的恒星形成星系现在是研究宇宙再电离的热点。这些宇宙早期天体所辐射的莱曼阿尔法光子,一直是科学家们探测宇宙再电离的关键手段,因为这一发射线光子会被宇宙间弥散的中性氢原子散射。如果说宇宙整体的中性氢环境就像一场大雾,这些早期宇宙中的莱曼阿尔法星系就像大雾中的车灯,被遮挡得有些模糊。一旦周围环境开始电离,大雾会渐渐变弱,等到氢元素完全电离,大雾也就消失了。
“宇宙再电离时期的莱曼阿尔法星系”(英文缩写lager),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俊贤教授发起组织的一个国际研究项目,由中国、美国和智利三国天文学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