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5章 (求支持,求月票)(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就与大明,尤其是兴乾之后的大明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兴乾之前,“南洋米”的大量运销是因为南洋的暹罗、占城等地盛产水稻,而在兴乾后,大量移民的涌入,尤其是诸夏的分封,各国无不是把水稻种植列为重点,这也促成了大量稻谷运往大明,而在这一过程中创建于早期的“官行”制度,也得到了发展。

    而梁天佑这位前大明北洋商会会长,正是“米商官行”制度的创始人,作为桂国大王的岳丈,二十年前,他把女儿嫁给桂王,成为桂王妃之后,梁家的经营重心就转让往桂国。

    二十年来,作为“淮安君”的梁天佑,在桂国的的影响力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国相潘仁远也无法与其相比,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梁天佑控制着桂国的财权——桂国的“米商官行”大都在梁家的名下,梁家不仅控制着桂国的官行,同样控制着桂国的海运,这也是保证梁家地位的根本。

    对于梁家而言,这或许是当年他们投资桂王,“奇货可居”的回报。只不过,梁家于桂国的坐大,并不是潘仁远这样的大臣所能接受的,甚至在他看来,梁家已经威胁到了大王的统治。

    所以,当感觉到陛下的不满时,原本因为桂国对梁家的依赖,加之梁家地位的超然,使得潘仁远只能小心谨慎的将不满埋于内心的他,立即找到了一个盟友,而他几乎立即把矛头指向了梁家。

    “陛下,十二年前,南洋米商行会正是由的梁家牵头成立,表面上行会是由米商自行组织,但实际上,当初正是梁天佑游说各国国君,同意组成行会,从而达到控制米价的目的,这十几年来,尤其是最近六年来,南洋米价的高低并不是根本产量,而是根据行会的利润制定,他们对内打压米价,对外抬高米价,这也是最近两年南洋米越来越贵的原因……”

    看着陛下,潘仁远又补刀说道。

    “陛下,当年梁天佑曾言“除米粮之外,南洋无货可出,诸夏贫瘠,非得以米粮贸易,得国朝之银,方可自立”……”

    随着潘仁远的讲述,朱明忠的神情越来越冰冷,他的双眼眯成细缝,默默不语的盯着前方。

    “可是国朝之银贴补了谁呢?百姓没有得到,官府没有得到,全都落到了米商的手里。”

    几乎是在潘仁远的话声落下的瞬间,朱明忠就冷冰冰的说道。

    “以你之见,应该如处置此事?”

    如何处置此事?

    这下潘仁远反倒有些疑惑了,他从陛下的话中,听出来了,陛下要对付的并不是梁家。要不然的话,他是不会这么说的。

    可是陛下要对付谁呢?

    就在他思索着的时候,听到陛下在那里愤愤不平的说道。

    “当年南洋成立米商行业,试图操纵价格,真以为朕不知道吗?但朕以为,诸夏贫乏,国朝理当加以补贴,让利于民,这是朕的本意,可是这么多年,让利于民……都要他么让给了狗!”

    怒骂一声之后,朱明忠又冷冰冰问道。

    “潘仁远,你告诉朕,你是桂国国相,这么多年,你有没有看到这些?有没有看到那些人是如何贪婪,如何一点点的确损天下而肥个人,你告诉朕!”

    盯着潘仁远,朱明忠冷哼道。

    “你就那么眼睁睁的盯着这些?就那么冷眼旁观吗?”

    突如其来的训斥,让潘仁远不由一愣,在愣神之余,他急忙为自己辩解道。

    “陛下,臣、臣这些年也是有苦衷的,毕竟,梁天佑是……”

    “是桂国重臣,是国之柱石,是国丈,是吗?”

    站起身来,盯着潘仁远,朱明忠冷笑道。

    “你们这些人,一个个的,都想着明者保身,你告诉朕,即便是现在,你想的是什么?你想的仍然只是桂王的天下,而不是百姓!”

    “陛下,臣……”

    不等潘仁远说话,朱明忠就往外走了过去,一边走一边说道。

    “谷贱伤农,那是在大明,在这里,朕告诉你,到时候,伤的是天下!时间长了,是会丢掉天下的!”

    丢下这么一句话,朱明忠便朝着南洋饭店的四楼的会议室走去,在往会议室走去的路上,他的脑海中浮现了太多的念头,更多的是在学习历史课时,在学习近代史各国殖民地独立的进程,尤其是南美殖民地独立的进程。

    是什么导致了所谓的“土生白人”的起义?

    是什么导致了殖民地精英对母国的离心离德?

    南美的独立之父们,都是当地的上层精英,他们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