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7章 寡情(求支持,求月票)(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当年,朕分封宗室于南洋为诸夏,诸夏立国不易,朕亦能体谅,诸夏立国于异域,国内土人百万,国人不过十万,以少御多,本就不是易事,抚夷归夏,更是难上加难,这么多年太平之后,国内臣公势必有人觉得,天下已经太平,对于百姓难免有些欺压,只是,尔等必须牢记,诸夏不同于大明,国人亦不同于寻常百姓,国人不满,国之将覆。”

    伸手示意诸王都坐下来,朱明忠看着他们,除了晋王之外,他们或许实际上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这些年在南洋所做的事情,却让人倍觉欣慰,毕竟,在他们的努力下,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千百万土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像明人,或许他们现在被称为周人、秦人、鲁人、桂人,但是诸夏之人亦是明人,他们说着汉话,学着汉字,言行风俗习惯一切皆遵从大明传统,华夏文明现在已经基本上在这里扎下根,文明的扩张,正是借助这些亲王们推行的,他们千方百计的推行教化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这正是当年实施分封的原因,只有自己家的东西,才会更用心思。殖民地的官员们永远不会像他们一样尽心尽力,只是,他们还没有弄明白统治的技巧。

    这种帝王之道。不会有任何人教他。所谓的帝师。所教授的其实只是一些简单的官僚的统治技巧,并不是帝王所需要的统治技巧。

    其实就是朱明忠自己,对于这一切同样也是陌生的,不过生长在咨询大爆炸的时代让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这些技巧。而在过去的多年间,他更是有机会把那些曾看过的技巧应用于实践之中,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统治手腕。

    “尔等大都是宗藩,于治国上没有什么人曾教过你们,和域……”

    他们中的不少人经历过当年的颠沛流离,即便是曾经生活在王府之中,也有机会接触如何统治他人,再回忆一下,出将他们分封到南洋。确实有那么点赶鸭子上架的嫌疑。

    也幸亏是大明的国力足够强大,一个强大的母国作为威慑,要不然他们的王位甚至都有可能被大臣们篡夺。

    或许这正是分封制最大的好处。母国可以威慑诸侯国的那些大臣。让他们不敢起二心。诸侯国的存在同样也可以威慑到母国的大臣们,让他们不敢生出谋权篡位之心。而这种安全上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

    将目光转向朱和域,朱明忠问道。

    “谁是皇家之友?”

    “回父皇。”

    被点到名的朱和域笑着说道。

    “皇家替天牧民,民受制于皇家,所以民非皇家之友,大臣不过是食君之禄,与君分忧,不过名利驱使,所以其亦非皇家之友。民、臣、贵三者之中,只有勋贵才是皇家之友。因为勋贵与大臣不同,大臣所凭借的是个才学,正如当今的人才,无论是于大明,亦或许是于诸夏以至于诸国,都可获得重用,但仅局限于他个人,与其子女无关,其子女将来的地位,依然需要依靠个人的才学。但是勋贵却不然,他们离开大明之后,于异国不过只是普通百姓,所谓勋贵者,一代皆是“军功侯”二代之后,全都是凭其血统,他们所有的地位、财富,完全建立在皇家赐予的爵位上,没有了皇家,他们什么都不是!所以,相比于大多数大臣,勋贵更亲近皇家,更希望邀宠于皇家……”

    在儿子的解释着什么是“皇家之友”时,朱明忠又反问道。

    “那为何于诸夏,如桂国淮安君,身为勋贵却不惜侵损国人,谋求私利呢?”

    “回父皇,国人虽是国人,但亦是军功勋臣,当日立国若非是国人奋勇,又岂有现在的诸夏,于大明若非是勋士奋勇,自然也没有现在的大明!”

    将目光转向诸王,朱和域用极为平淡的语气说道。

    “诸夏大都以为勋贵者,不过只是朝中大臣、官佐,至于国人,不过只是寻常百姓,自然也就任由勋贵压榨了。”

    如果这里有普通的大臣在的话,朱明忠是不会让儿子说什么“皇家之友”的,毕竟这是皇家御人的不宣之秘,很多时候,帝王就是没有看清楚这一点,才会导致国家的覆灭。

    “那现在诸夏的情况是什么情况呢?”

    看着朱和域,朱明忠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诸夏勋贵欺压勋士,为君者非但不制止,反倒习以为常,如此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勋士离心离德,国人为国御民,一但国人离心,他日势必发生逆乱,国人与土人谋乱,诸夏自然不可当……”

    说出这些话的时候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