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勒胡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非我族类(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接下来再说“羌”,羌人的历史比氐人还古老,可以说源于华夏民族创建之初。“羌”字的本意,就是牧羊人,可见最初属于游牧民族。根据后世的研究,周、羌很可能同源异流,周之先祖后稷为有邰氏的姜嫄所生,而“姜”字本义即为牧羊女,很可能有邰氏即为羌人之一部。至于大名鼎鼎的太公望姜子牙,也可能本为羌人,或被周人封于羌中。

    当然啦,对于这些后世的研究成果,游子远是不清楚的,他所根据的是当时流行的说法,云羌人实为三苗之裔、姜姓别种,本居南岳,及舜放四凶,乃迁之于西陲。先秦时代的西方各戎部,比如什么犬戎、义渠、大荔之戎、陆浑之戎等等,据游遐猜测,也都应该是羌种或者与羌人有所关联的少民,其中不少都逐渐融入了华夏民族。剩余的羌人主要居住在河、湟地区,逮至汉代,分而为三,即越巂郡内的“牦牛种”、广汉郡内的“白马种”,以及武都郡内的“参狼种”。

    东汉后期,西羌为乱,混乱纷争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三国,如前所述,魏、蜀两国都在边境线上大搞移民,不仅仅是氐人,羌人也被拆分、迁徙,散播于各郡国之内——详细经过,则不必赘言了。

    如今游遐所知道的羌部,雍州境内唯有冯翊的不蒙和大荔——不过估计不蒙羌之号,自此消亡。秦州境内,较大的羌部有南安郡的赤亭羌、陇西郡的莫折羌和无弋羌——其实三部隔着不远,都居住在渭水上游谷地。此外陇西郡西部,汉末宋建所割据的枹罕故城,据说也有羌人活动,因为太过遥远,游遐并不清楚内情。

    武都郡西有宕昌羌,利用地形之便,割据自雄,不过——游遐说到宕昌羌,脸上略略流露出一丝诡异之色:“传言说,彼处晋、羌杂居,其酋姓梁,本为晋人,且为乌氏的别支……”说不定还跟梁芬有亲戚关系咧!

    再往南,阴平郡内有仇羌和邓至羌。上述各部,全都拥众在万户以上,其他散居各郡国的数百上千户羌种,则不必一一介绍了,也必然不足为患。

    最后游子远总结说:“西戎与北胡不同之处有三。其一为言语不同:氐、羌所说,与我等大同小异,且混居既久,其人多能操中国言词……”

    裴该微微点头,心说我明白你的意思,确实后世也有研究,氐族、羌族和汉族所用语言,都同属于汉藏语系。

    “……其二为习性不同:胡人多游牧,驱牛羊而逐水草;氐、羌则多定居,识耕织,于河谷中开荒垦地,即对朝廷的贡献,亦多以稼物为主……”顿了一顿,游遐补充说:“氐之农者比于牧者,为九与一;羌较落后,其农者比之牧者,为三与一。据末吏所知,境内氐种日常起居几与晋人无异;秦、雍、梁三州诸羌,大略亦然——至于凉州及故汉上郡内的氐、羌,则不敢妄言也。”

    裴该以目光相鼓励,游遐便即继续说下去:“其三,为其心不同。固然汉末西羌为西陲之患,逮至我朝,则唯齐万年一家之叛耳,至于氐种,仍多尊奉我晋正朔……”当然了,这是就雍、秦、凉三州辖境内的氐、羌而言的;故上郡的氐、羌,每两属于晋、汉之间;梁州的氐人都已然僭号称国了……

    “……昔前汉之许南匈奴入境,及魏武分其为五部,散居司、并之间,是为免除外患。氐、羌则不同,其入于中国也,多为魏、蜀相争,各徙其众,以充实内地……”

    经过汉末动乱,关中、汉中等地,人口死伤流散,则乏人不能足食、乏人不能足兵,那还怎么对峙争雄啊?所以北有杨阜、郭淮等,南有诸葛亮、姜维等,都三天两头地把缓冲地带的氐、羌往自己国内掳。这也正说明了氐、羌多数是可以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顺利融入中国封建经济体系当中去的。

    游遐甚至还补充说:“氐、羌除几大部外,散居者多已编户,等若晋人矣。”很多都直接上了官府的户口名册,那跟晋人还有什么区别啊?

    “是以遐不愿明公妄屠氐、羌,为屠氐、羌与屠中国人,差异几希?”

    裴该故意提出反问:“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便彼等操中国言语,难道刘曜等辈不能么?即彼等能耕种,据我所知,平阳的胡人亦多有从事农耕者。此时名虽附之于晋,其实不过归从各守相、豪强而已,并不从朝廷号令,则一旦有枭獍之徒攘臂而起,异日必为大患啊——巴氐之事,就在眼前。”

    游遐反驳说:“枭獍之徒,晋戎皆有,叛乱之事,遍起不穷,为朝廷衰弱故也。曩昔若非关中荒乱,流民南逃,兼之赵廞、罗尚等辈镇抚不力,李特焉能于蜀中成事?氐、羌一部既能为朝廷编户齐民,则假以时日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