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贞观大闲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二十一章 入宫述职(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城面君的,只是李素归家的心情太急迫,尤其是已到了家门口,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实在有违他做人的原则,所谓“家国”,当然是先家而后国,这个顺序不能乱。

    至于这么做有可能带来被御史参奏的后果,李素倒不是很在意,做人当然力求达到尽善尽美,尽量把自己往完美无缺的方向努力展,但做臣子就不同了,做臣子的多少还得留点小把柄,小缺点,让皇帝和朝臣们清清楚楚看在眼里,让他们明确知道这个人的缺点和弱点,才会给他们带来放心,一个完美无暇的臣子绝不会让皇帝感到安心的,落在皇帝眼里,这种完美的人往往被划入大奸大恶一类,因为完美,意味着不可掌控,不可掌控则不可信任,有机会的话,一刀把他砍了才最合心意。

    李素不用刻意表现出小把柄小缺点,因为他本来就有一身的小把柄小缺点,又懒又刁还贪财,把柄缺点多得像筛子似的,所以……就不必在乎筛子多一个或少一个小洞了。

    一行人不急不徐进了长安城,一路从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行而过,走过木栅栏相隔的各个坊门,径自到了太极宫前。

    递上腰牌,李素静静站在宫外等候,没过多久,有宦官匆匆小跑过来,称陛下诏令甘露殿觐见。

    留下方老五和一众部曲仍在宫外等候,李素随着宦官入宫。

    久违的熟悉感觉,李素是太极宫的常客,太极宫内每一座殿宇几乎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就连里面某些宦官内侍他都能说出名字。

    随着宦官走了一炷香时辰,李素来到甘露殿外,然后……二人的脚步一顿。

    李世民穿着黄袍,捋须站在殿门外,后面跟着一脸木然冰冷的内侍常涂,李世民则笑吟吟地盯着他。

    李素吃了一惊,就连领路的宦官都惊呆了。

    这分明是御驾亲迎的架势,放眼天下,能让皇帝亲自迎出殿门外的人可不多了,每年各藩属国入长安朝贡,李世民也不曾亲自出迎过,今日李素居然获此殊荣,实在令他……警铃大作?

    晋阳之乱虽说是李素亲手平定的,可这桩事其实干得并不漂亮,临走还把挑衅门阀的黑锅扔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没把李素拖出去抽一顿已然算得仁德君主了,亲自出迎这种待遇,实在匪夷所思……

    李素忍不住犯起了疑心病……

    笑得这么亲切,难道要找我借钱?

    “臣,泾阳县侯李素,拜见……”李素按规矩行臣礼。

    话没说完,李世民已上前两步,握住了他的手,语气有些喜悦又有些急迫:“行了,少来这套虚礼,朕有事问你……”

    “臣奉旨平晋阳之乱,今晋阳平靖,臣特向陛下交旨……”

    李世民摆摆手:“晋阳之事容后再说,朕且问你……”

    “太原王氏已被陛下安抚,唯独范阳卢氏势大,臣惭愧,虽然揪出了祸,却拿他们无可奈何……”

    连着打断两次话头,李世民怒了:“给朕闭嘴!朕让你说话了吗?宫闱之内懂不懂规矩?”

    “啊?啊!臣死罪,臣……”

    “啊个屁啊!朕且问你,你用了什么法子,让小兕子好转了?”

    李素这时才真正吃了一惊:“小兕子好转了?不会吧?”

    李世民面色不善地瞪着他。

    李素急忙改口:“这个,恭喜陛下,公主殿下福缘深厚,阳寿千岁。”

    李世民这时激动的情绪终于有些缓和了,也觉刚才自己那着急的模样有些失仪,不由掩饰般干咳几声,缓缓道:“自你离开长安后,小兕子常半夜哭闹不休,说要寻你玩耍,子正有所不知,晋王治与小兕子皆是观音婢所出,后来观音婢薨逝,一儿一女年幼且多病,朕遂亲自将他们带在身边抚养,小兕子身患恶疾,哭笑时常伴有剧烈气喘,有时喘得急了,也会休克昏厥,朕遍请天下名医,都说小兕子阳寿堪忧,那时你刚离开长安,小兕子夜里哭闹不休,朕心急如焚,生怕她哭得激动时昏厥过去,要知道,每次她一哭,都如同游走于生死边缘……”

    李世民说着说着,脸上渐渐露出古怪的表情:“就在朕焦急不已,太极宫所有太医都被朕召于殿外随时待命时,却现小兕子哭闹时竟然没有剧烈气喘了,哭声有些气短,也有点喘,可是并不剧烈,而且也没有昏厥,后来趁她睡着后,朕召太医进殿把脉,连太医都觉得奇怪,小兕子的脉象比以往大有不同,虽说恶疾仍在,可生机似比当初强了许多……”

    “朕和太医都感到奇怪,后来问了当初在你家时你总给她喂一些味道怪怪的汤药,随行的太医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