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见人们歌唱(do-you-hear-eolle-sg)”。
来自巴黎人民起义的号召曲,那些捐躯的烈士们放声高歌,招呼着每一个饱受折磨和煎熬的人民,站立起来,对抗强权,用自己的双手争取属于自己的黎明。在故事的最后,以如此慷慨激昂的旋律,激励人心,真正地达到高潮。
现在,蓝礼版本的“悲惨世界”,却在开场使用了这首旋律。不过是支离破碎的曲调哼唱而已,却在那幕布投影的身姿之下,勾勒出吟游诗人的形象,在大街小巷之间游荡,目睹了社会的苦难和折磨,心有所感、心有所发,于是编撰成曲。
舞台之上依旧没有多余的物件和演员,却凭借着一个身影、一段曲调,将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巴黎乃至法国呈现出了冰山一角,每一位观众——准确来说,每一位阅读过原著或者了解过剧目的观众,都可以在脑海之中勾勒出那生动鲜活的景象。
这是戏剧的劣势,缺少影像的联想;却在此刻成为了戏剧的优势,放飞观众的想象力。同时还是在演员的引导之下,描绘画面。
亚瑟挺直了腰杆,往前探去。他知道,那声音是蓝礼的;一个登场,蓝礼就将戏剧的表演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此时他们甚至没有看到蓝礼的脸庞,也没有听到任何的台词。
“哼哼,哼哼哼……”吟游诗人的哼唱悠扬地飘荡着,然后注入了歌词,演变成为嘴边信手拈来的民谣曲调,“你是否听见人们歌唱,黑夜幽谷,歌声回荡……”
不是慷慨激昂地放声高歌,而是吹着口哨、叼着草根地轻声吟唱,那含糊不清的歌词,只能捕捉到支离破碎的片段,却牵动着观众的注意力,一点一点地进入剧情,进入那个隐藏在幕布背后的世界。
“这歌声属于那些努力攀向光明的人们,大地之上苦难的人民,希望的火焰永不熄灭,即使最黑暗的夜晚也终将远去,太阳终将升起!”
渐渐地,歌声平复了下来,脚步也停了下来。站在幕布的后方,高大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