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拉那种横冲直撞的偏执和扭曲,反而为故事注入了另外一种诠释含义,继而赢得了掌声。
三个小时的上半场,可能成为缺点,暴露出年轻演员不稳定、不到位的漏洞;也可能是优点,弥补年轻演员表演层次不足的短板,让故事变得更加饱满深刻。约翰-科德版本的“悲惨世界”是后者。
“阿里斯泰尔。”
“尼克。”
迎面就看到了一个熟悉面孔,尼克-莫瑞斯(nick-orris),业内另外一位大名鼎鼎的资深剧评人,以尖酸刻薄著称,不少新剧的前途都是葬送在他笔下的,沾满了不少血腥。
不过,尼克之所以能够在伦敦西区占据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他专业,该批评,绝对手软;该赞扬,从不吝啬。即使是阿里斯泰尔,他也十分乐意与尼克交流想法。
两个人一前一后地汇入人潮之中,离开剧院,“怎么样,有什么发现?”阿里斯泰尔主动开口询问到。
尼克耸了耸肩,“目前为止?蓝礼-霍尔。”
“只有一个?”阿里斯泰尔挑了挑那浓浓的眉毛,语气轻松地说道。
尼克干脆利落地点点头表示了肯定,“是的。其他的发现,全部都黯然失色。”一如尼克的风格,“科德的改编剧本,这勉强可以算半个,但还是要看下半场的剧本。老实说,我有些意外蓝礼的表现,你知道,好莱坞那些演员们,啧啧……”
无需赘言,仅仅只是挑剔地扬了扬眼角,这就已经足够了。
对于伦敦西区的资深人士们来说,其实奥斯卡小金人的分量并不重,至少,比不上欧洲三大电影节以及托尼奖、奥利弗奖;在他们眼中,伦敦西区的演员基本功就是世界领先,出身于此的演员,随随便便就可以在好莱坞站稳脚跟,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可以说他们狂妄自大,也可以说他们目中无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好莱坞也认同这一点,于是这才诞生了“英伦帮”的说法。
“但,他的控制力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