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可惜的是,它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只能表达几个镜头,而且也无法解决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物体的失重效果。
一部则是“阿波罗13号”,1995年由朗-霍华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他们的解决办法简单明了,直接掏钱,在nasa的训练装置“呕吐彗星”之中完成拍摄,可以完全真实地模拟失重效果。
于是,朗奢侈地玩了六百一十二次失重飞行,在这里拍摄完成了将近四个小时的始终镜头。毫无疑问,这个办法彻头彻尾地解决了始终问题,但却无法拍摄舱体之外的失重镜头,而且价格着实太昂贵了。
在这两部作品之外,其他外太空的作品,大部分还是用威亚和电脑特效的结合,演绎诠释出想象中的失重效果。
无疑,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电脑特效十分逼真,确实精彩;但光线、反射和天体运动的真实效果却大打折扣,归根结底,还是无法真实地呈现出外太空的环境和效果。
刚才阿方索所有话语的内容就是:他们花费了五年时间,解决了外太空失重拍摄的问题。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将是推动电影产业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完全可以媲美动作捕捉技术以及3d效果。罗伯特-泽米基斯花费了十年研究动作捕捉技术,而阿方索-卡隆则花费了五年时间研究失重拍摄,技术宅男的世界充满了无数神秘。
也许,具体情况可以好好参照一下电视剧“生活大爆炸”。
“……等等,我刚才又犯蠢了,对不对?”阿方索紧紧地闭住了双眼,不由懊恼地扶额起来,此时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刚才那些长篇大论,不仅太过专业,而且没有重点,也没有核心,甚至就连主题都没有——他根本没有提及作品的名字和内容,没头没脑地就说了一大堆技术问题。
蓝礼却毫不介意,轻笑了起来,“总结一下,这是一个筹备了五年的项目,在正式开拍之前,剧组团队就已经花费了无数心血,解决了技术问题,现在,所有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