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维度与高度重新落脚于人类最根源也最本质的情感之上。
这是克里斯托弗最出色的作品吗?
显然不是。
电影上映之后,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人都开始质疑电影理论基础的合理性,认为后半段的故事出现了诸多破绽和漏洞,然后开始以理论知识来攻击电影的整个框架与立意,甚至斥责电影的构想是荒谬的。
但事实上,整部电影的所有理论——包括了故事剧情的理论以及电脑特效的理论,全部都来自于基普-索恩的推演与计算,换而言之,每一个故事的走向以及每一个画面的变化,这位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都亲自进行了计算,并且与自己的同事展开了深入讨论,最终才呈现出了观众在大屏幕之上看到的成品。
当然,科学讨论本来就存在分歧和争议,基普-索恩也不见得就是百分百正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代表了目前研究成果的一个理论分支,有理有据,这是毋庸置疑的,所有的理论都是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而那些自以为是的质疑和吐槽,站在巨人面前,只是徒增笑点而已。
撇开这些争议不说,电影的口碑也没有能够超过“黑暗骑士”、“盗梦空间”等作品,甚至比后来的“敦刻尔克”还要略逊一筹,媒体综评七十四分,烂番茄新鲜指数百分之七十一,平均分七分,爆米花指数百分之八十五,院线分数b+。
但值得一提的是,“星际穿越”在idb资深影迷的评分之中依旧受到了热烈追捧,八点六的高分让它成功跻身影史二百五十经典榜单的前三十名,成为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三部跻身前三十名的导演作品。
单单从评分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不是一部票房号召力无比强劲的作品。
最终,全球票房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
北美票房一亿八千八百万,相较于克里斯托弗之前的几部作品,“星际穿越”甚至没有能够迈过两亿门槛,这是令人失望的一个成绩;全球票房六亿七千七百万,海外市场的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