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戏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467 哲学高度(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但从编剧和演员角度来说,他们需要添加和理解的内容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

    在蓝礼看来,诺兰兄弟创作出了“星际穿越”的剧本,思想核心确实恢弘,而且电影成品也的确将人性上升到了时间的高度,但哲学思辨的欠缺,却让电影的庞大思想显得有些简单——呈现方式有些简单,以至于就有点神棍的意思。

    不是不好,而是不够。

    伟大而超然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tarkovsky)等等,他们为什么能够被称为大师?

    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们能够完成哲学思辨,而在于他们能够通过镜头和画面将这种哲学思辨呈现出来。

    梦境的呈现、幻觉的构建、现实景象的捕捉,这些没有台词的镜头画面恰恰是精髓所在,包括那些具有暗喻的物件或者摆设、具有精神折射的动作或者情节等等,以这样的方式将思想与灵魂层面的深意呈现出来——

    或者是宗教,或者是家庭,或者是创伤,或者是贫穷,或者是灾难,这些因素形成了现有的人格,并且衍生出了人类的言行举止。

    如果有人好奇,编剧和导演的区别在哪里,那么这些导演的画面就是最好的答案。编剧是负责讲故事的,而导演则是负责构建整个世界的。曾经有人如此说过,英格玛-伯格曼的镜头是具有“神性”的,这就是电影所带来的震撼感,甚至是演员和编剧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成品里,他的镜头画面仅仅呈现出了第一维度的奥义,这使得电影关于时间与情感的讨论没有能够更加深入地扩展开来。

    当然,这不是批判。

    对于任何一位导演来说,呈现出第一维度的思想核心,这就已经非常难得了;而且,这也更加贴近普罗大众的欣赏水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热衷于探究精神世界以及灵魂深度的,这也是克里斯托弗被广泛称赞为“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找到平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