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会给出两个评分,一个是电影本身的评分,一个是推荐评分。简单来说,有的作品本身十分出色,但也许因为太过沉重、太过晦涩或者是太过爆米花,而不见得会推荐给观众看。他坚持认为,“电影达到当初拍摄的目的,就是出色的,但承认不等于电影本身值得推荐。”
所以,在评价“活埋”时,罗杰也表示,这是一部考验观众神经的电影,并不推荐观看。在四星满分的情况下,他给出了两星推荐,并且表示,“丹尼-鲍尔执导的’127小时’即将在明天上映,同样讲述的是独行者在绝境之中求生的故事,届时两部电影也许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相较于“城中大盗”来说,罗杰对“活埋”这部作品展现出了更大的兴趣,尤其是对蓝礼的推崇更是吸引了无数瞩目。
和“太平洋战争”、艾美奖不同,这里是多伦多电影节,这里是云集全球顶尖电影人的场合,即使是“活埋”这样名不见经传的独立电影,只要足够出彩,一样可以赢得万众瞩目。显然,“活埋”就迎来了这样千载难逢的良机,继“综艺”和罗杰撰稿的“芝加哥太阳报”之后,其他七个影评也纷纷吸引了更多焦点。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伊丽莎白-威兹曼(elizabeth-weitzan)也是北美的权威代表,能够在全美第一报纸任职,她的观点无疑值得借鉴。这一次,她也加入了同僚的行列,为电影送上了赞美之声在评论之中表示:
“粗糙却不失细腻,简单却不失深刻,电影展现出了小格局之下的大世界,真实可信地呈现出了所有情绪的起承转合,将密闭空间下的自救发挥到了极限,但真正折射出来的却是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当演职员名单出现的时候,每一位观众都沉浸在黑暗之中,无法自拔,这就是导演的成功,更是演员的成功。无疑,这是今年多伦多开幕以来,最有趣的一部电影。”
“名利场”的影评则由克劳迪-普格(cude-uig)撰写,这位自由影评人和罗杰一样,主要经营自己的影评网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