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拒绝露面。为什么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对于外人来说,那是难以揣测的。但不可否认,在这段时间里,’抗癌的我’这部作品已经广为人知,甚至不少人开始展开讨论,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喜剧,让蓝礼在连续两部大受好评的艺术作品之后,选择了它?”
这就是康奈尔的高明之处。
整篇文章阅读下来,一切都是事实,确切的事实,并且引用了“抗癌的我”的官方声明;并且,康奈尔没有随意地揣测,甚至于主动避免猜测,但在文章的末尾,却阐述了另外一个事实——“抗癌的我”确实是引发了不少瞩目。
尤其是在“村之声”之前报道过,蓝礼跻身“龙纹身的女孩”候补名单的情况下,现在却发现蓝礼没有选择这一部话题云集的作品,而是选择了一部喜剧。爆点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事实,加上事实,再加上事实。可是在康奈尔有效的排列组合之下,还有标题的引导,却引发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联想:这一切都是蓝礼的炒作,为了让“抗癌的我”上位,接着奥斯卡的东风,好好地宣传一把。
其实这和电影的蒙太奇是同样的做法。镜头和镜头的衔接,大有学问。
比如说,第一个镜头是一个人面无表情的画面,那么第二个镜头的内容就将引导观众进行联想,如果第二个镜头是灰冷阴郁的色调,那么观众自然会以为前一个镜头的表情是负面的;如果第二个镜头是阳光漫天的美好,那么观众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前一个镜头的表情是正面的。
现在,康奈尔这篇文章陈述的虽然都是事实,但排列组合却大有学问,结果自然也就所有不同。
虽然“娱乐周刊”是一本八卦杂志,但他们还是有自己的矜持和信念,他们不会凭空捏造证据,只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胆的揣测,玩弄语言的艺术,引导着读者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思考,这又不会惹祸上身。
康奈尔作为“娱乐周刊”的高级记者,确实是有两把刷子。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