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者说,为主题核心服务。以歌曲来承载思想深度,这才是本质。
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编曲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凶猛,渐渐地,摇滚开始占据上风,民谣逐渐没落,即使是鲍勃也无法阻止时代的进程,包括鲍勃在内,还有琼-贝兹、鲍比-文顿(bobby-vton)等民谣时代的代表歌手,也都渐渐开始转变成为摇滚歌手。
时代变迁,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已经形成了套路,以一连串的音符撰写旋律,附议吸引耳朵的节奏,将整个曲谱完成,然后再填写合适的歌词,从而完成整首歌的创作。简单来说,歌词不再具有意义,真正唤醒人们共鸣的甚至不是旋律,而是节奏。
这样说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一竿子全部打翻,但主流音乐确实是如此。
可是在音乐的黄金年代,创作顺序却是颠倒过来的——先创作歌词,然后再谱写旋律。歌词的就是整首音乐的灵魂,倾注了创作者的思考和理解,摇滚、朋克、民谣、乡村、蓝调、灵魂乐、爵士等等,全部都是如此。
鲍勃-迪伦在2016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因为他在歌词编撰上展现出的文学造诣,同时寄托了他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思,呈现出了整个时代的力量。
赫伯特在蓝礼身上,就再一次看到了1965年的民谣摇滚风范,那种以情动人的演绎方式,那种以旋律寄托思想、以歌声传达灵魂的音乐创作方式,让人重新看到了黄金时代的荣光。
面对赫伯特的如此赞誉,乔治不仅不惊讶,反而流露出了赞同。
在构思这张专辑的时候,乔治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也是鲍勃-迪伦的民谣摇滚,将二十一岁的蓝礼与美国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歌手之一相提并论,这的确很疯狂,但倾听完蓝礼的二十七首备选清单之后,乔治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作为制作人,乔治从“洛杉矶”和“查理男孩”的时候,脑海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将鲍勃-迪伦确定为这张专辑的追赶目标,即使不可思议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