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多么简短,却又多么准确的形容。但不同的是,堂吉诃德“醒悟”了,回到了现实,然后郁郁而终;他却不会。
将舌尖的汹涌吞咽了下去,重新抬起眼睛,看向了眼前的少年。二十一岁,多么年轻、多么青春、多么肆意、多么美好的年龄,隐藏着无限的可能,仿佛只要张开双臂,就可以拥有全世界。乔治坚信着,蓝礼可以。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乔治清楚地知道,当初决定制作这张专辑,就是因为蓝礼的音乐与市场潮流不同。
不是因为蓝礼的音乐风格是民谣,而是因为蓝礼的音乐之中隐藏的内涵,不仅仅重新展现了优秀音乐的灵魂和本质,而且还再次点燃了他对音乐的热情,这是与当下市场主流音乐截然不同的特质,甚至可以说是被淘汰的特质。
换而言之,这就是一张市场表现注定不会出色的专辑。就好像堂吉诃德一般。
在质疑和鄙夷的目光之中,我行我素、坚定不移、执着癫狂地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哪怕这个理想已经落后于时代。这不仅仅是蓝礼的,或者乔治的、赫伯特的坚持和梦想,更是整张专辑贯穿始终的精神核心。
乔治想不到比“堂吉诃德”更加合适的名字。
“就这个名字吧。”乔治回答到,所有的澎湃、所有的感慨、所有的沸腾,仅仅只是化作了如此最简单的一句话,只有那双依旧明亮的眼睛,泄露了内心的真实情绪。
蓝礼嘴角的笑容轻轻上扬了起来。
他知道,制作专辑和拍摄电影是一个道理,如果选择了大公司,出于商业考量,他们势必会制定更多的条条框框,一切朝“钱”看齐;但选择了独立公司的话,艺术的探索和追求就将会占据上风,这给艺术家们留下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值得庆幸的是,他遇到了乔治。如果这就是蓝礼职业生涯中的唯一一张专辑,那么他也还是会选择乔治,这是他的荣幸。
从立意选择,到主题确立,这原本是一张专辑最为重要也最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