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经过百年沉淀,商业电影的蓬勃发展也将近半个世纪,积极正面一点来说,各大电影公司对于商业电影的运作了如指掌,他们可以轻易地选出适合市场的演员来担纲重任;消极负面一点来说,各大电影公司已经形成了惯性,挑选演员时有着一贯的审美标准,同一类演员往往能够成为商业电影的主角,继而衍生了出了一大批花瓶式的偶像演员。
但不管如何表述,“有些人天生适合成为主角”,这在好莱坞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说,“雷神”之中,汤姆-希德勒斯顿没有能够成为托尔,就是因为试镜导演认为他没有超级英雄的气质;再比如说,瑞安-雷诺兹就被认为长了一张自带光环的脸,除了“死侍”和“绿灯侠”之外,“超人:钢铁之躯”、“闪电侠”、“蝙蝠侠”等等,几乎每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开始选角的时候,他都会进入候补名单。
除此之外,约翰-卡拉辛斯基(john-krasski)错过了“美国队长”,杰克-吉伦哈尔错过了“蜘蛛侠”和“蝙蝠侠”;当然,还有泰勒-克奇连续拿到了“超级战舰”和“异星战场”两个重磅角色,这都是同一个道理的延续。
成为电影主角,这不容易;成为商业电影主角,更不容易;成为超级英雄主角,要求更加严苛。脑补一下,尼古拉斯-凯奇版本的“超人”,也许会更加直观。
这也是商业大片的试镜如此复杂困难的原因。一轮又一轮地筛选,一次又一次地试镜,其实考验的不是演员的演技,更多是演员的气质和气场,必要的话,还有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演员与其他演员的化学反应——比如说“灰姑娘”电影版之中,两位主角的爱情来电指数,这对商业电影来说是无比重要的。
他们不断试镜,不断更换面试官,不断切换不同的受众视角,不断更改试镜主题,包括今天的试镜,所有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他们需要看看演员的身上是否具有超级商业大片男主角的气质。
蓝礼在独立艺术电影里的出色表现,有目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