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清醒,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正在整出剧目的什么位置;然后根据彩排的内容,精准地契合每一个情绪,精确地表现出每一个节点。
以刚才这首“形单影只”为例,什么时候走位,什么时候面对观众,什么时候转身背对观众;什么时候苦涩,什么时候悲伤,什么时候痛苦;什么时候停顿,什么时候呼吸,什么时候爆发;更为重要地是,每一个节点都必须和旋律、歌词完全契合在一起,哪怕仅仅只是错开了半秒,接下来演员也必须做出调整。
整个表演过程中,抽离演员的个人情绪,也抽离角色的情绪挣扎,以客观而冷静的视角,精准而细致地进行控制,以完成表演任务。
在方法派演技之中,艾潘妮的情绪可能彻底决堤,乃至于分崩离析,收不回来;又或者是苦涩难当,失魂落魄地不知所措,那啃心蚀骨的痛楚可以有无数种表达方式,而且情绪也可能演变出无数可能。
但在戏剧舞台之上,这却是不允许的。
一来,舞台十分广阔、距离太过遥远,那些错杂而细腻的情绪,观众根本捕捉不到,反而会导致表演节奏变得拖沓起来。
二来,演员过于沉浸于自己的情绪之后,导致了收不回来,那么下一幕的表演怎么办?在电影拍摄时,演员可以离开镜头,深呼吸、放松情绪,重新找回状态,但在舞台之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
三来,演员的情绪必须与台词、旋律、歌词、整个剧目的节奏契合,爆发是允许的,但也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因为戏剧是一个整体,一名演员的失控,可能影响到现场演奏的交响乐队,可能影响到对戏演员,可能影响到舞台道具的搬运,可能影响到下一幕演员的演出。
这也是表现派演技的核心奥义,抽离演员对角色的共鸣,仅仅只是理解情绪、表现情绪、呈现故事,通过自身演技的纯熟和深刻,配合剧情和舞台达到震撼的效果。控制,贯穿整个表演的始终,确保演员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