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工业之动力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5章 平行项目(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远嘉在体制内能有如此机遇大半和此时共和国所面临的形式有关,若是坚定改革决心不动摇,还有比实际行动更有效的方式么。

    就大部分生命物种的组织方式来说,未成年的个体或者幼仔总会受到特殊的照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翔万物之灵的人类社会更是如此。

    由于远嘉的组成成分和崛起方式过于特殊,知情高层在讨论嘉相关事宜时宁建中一句带着笑意的“胡闹”很多时候都能起到奇效。

    当然,在讨论的闲暇时间,梁远和宁婉嘉之间从小到大那些有着青梅竹马属性的搞笑破事儿被宁建中拿出来打趣,使得梁远身上那种耀眼得近乎刺目的天才光环淡薄了许多,也更能缓解那种公事公办上纲上线的严肃政治氛围。

    对于构成人类社会所有的明面规则和潜藏规则来说,只有少年人才有“胡闹”特权,如果远嘉的创立者和实际领导人是个年富力强四、五十岁的社会名流,那么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琢磨,很难让人放下立场的戒心和利益的得失,从比较单纯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当然◎,,赋予了远嘉改革先行者和探路者的地位之后,老梁同志所接受的统战任务,严格地说也算是隐蔽放在某人身边带着“家庭暴力”性质的共产主义铁拳,免得某人干出什么过于离谱的事件。

    上个位面的梁远撑死也就算是个温饱不愁的准高级商业精英,离富豪都有着十分遥远的距离,财团什么的知识更是源自现实生活中的直观印象和书本上的知识,哪能想到高层次的政商关系内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梁远收购怡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襁褓中的商飞输送现金流,压根就没把怡和看得有多么重要,也没把远嘉进化成准财团当做什么大不了的事。

    某人不把财团当回事可不代表国家高层也是如此认为,梁远压根就没意识到从集团到财团的跨越到底有多大,到底对一国的政治经济水准有多大的影响力。

    以九十年代的香港为例,在香港回归之前的那几年,香港地区全年gd最高年份高达共和国的四分之一,基本没有少于七分之一的时候。虽然这中间有共和国一干主力央企的贡献,但香港经济高度发达是不争的事实。

    而怡和在七十年代又有称统治香港之称,彼时香港近半gd的产生过程都和怡和有关,就算怡和自八十年代起开始快速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总比马大。

    一九八九年香港全年gd大约为六百九十亿美元,如果远嘉收购怡和香港业务成功,相当于把怡和集团的三分之一纳入旗下,远嘉全年营收突破五十亿美元板上钉钉。

    这是个什么概念?

    一九八九年共和国全年gd约为一万七千亿,按官方汇率4:1的比例兑换美元相当于四千三百亿美元。从经济能力上看八十个远嘉集团就是一个共和国,假如按非官方的美元兑换比例8:1来算,一个远嘉抵上共和国的一个普通省份看起来问题不大。

    一位还在上学的“省长”,哪怕是随便想想也足够让人崩溃的了,这种严重违反普通人类世界观的东西国家哪能听之任之的野蛮生长,既然不能合理合法的消灭,那么管控起来就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说梁远自己也没预料到,收购怡和居然会引起如此大的连锁反应。原本自己担心的体制问题忽然从原则上变成了坦途,当然。坦途的前提是某人要有足够多多的钱。

    老梁同志从组织那里得到的信息有限,梁远一时间也没把整个事情彻底想透彻,不过从梁江平口中梁远还是得知了目前科技园里停着的那个“六轮异端”到底是怎么来的。

    朱雨生大致弄清楚了远嘉的背景,并从国防科工委那边拿到远嘉可以自筹资金,参与到军工产品子系统的供货项目这个尚方宝剑之后,马上联系了已经从中科院退休了的吴忠华。

    既然国防科工委允许远嘉参与到平行项目中去。那么只要不透露目前研发团队的详细数据和方案就不算违反保密纪律,毕竟说动远嘉出钱立项目总不能用保密项目来搪塞。

    由于共同服务于军工领域的缘故,吴忠华和朱雨生在中科院也算是熟人,虽然吴忠华隐约知道朱雨生退休之后和自己一样,压根就没清闲下来。不过限于纪律吴忠华压根就不知道共和国三代主战坦克研发的具体事宜。

    既然是自筹资金的平行项目,说动远嘉参与总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哪怕是国家指定国企研发某种高风险的东西,也要有国家拨款养活厂子的职工做后盾,如果连饭都吃不上厂子才不会有心思搭理你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