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二七章 打倒昨日之我(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重重的撞击着吴可读的心房,他张口结舌,两只手也微微的抖了起来。

    “新疆回乱复炽,”张椿冷冷说道,“‘金瓯无缺’什么的,不必提了,几百万两白银的洋债,也打了水漂!非但如此——”

    微微一顿,“新疆若回乱复炽,乱局绝不会仅止于新疆境内,一定会外溢至甘肃!甘肃重陷水火,到时侯,哼,不晓得哪个来救甘肃人呢?”

    吴可读浑身一颤,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惊恐的神情。

    “这一切,都拜你吴柳堂如椽大笔之赐!你说,如何能不激动甘籍同人的公愤?”

    说到这儿,张椿竖起一根手指,向半空中虚点了一点,“现在,你晓得为什么在京甘籍同人,公推我来找你了吧?”

    吴可读的身子,颓然的往下一顿,颤声说道:“茂谷,你别再说了,这件事情,是我做的……不对!”

    张椿叹了口气,说道:“柳堂,这件事情,你确实是太欠考虑!”

    顿了一顿,“有些事情,你本来多少应该想到些的,念不及此,唉!”

    又顿一顿,“不过,另有些事情。你却未必晓得——轩邸对甘肃的好处,可不止于平定回乱!”

    吴可读抬起头来,用探询的目光看着张椿。

    “西征大军进兵新疆。”张椿说道,“甘肃就成了大后方。若换了第二个人主持其事,甘肃既然是大后方,那么,拿甘肃支差、支粮,石头里榨出油来,天经地义!可是,甘肃本来就地僻民穷,又经回乱连年蹂躏。真拿甘肃这么折腾,甘肃人的日子,还怎么过?多少人得逃荒?多少人得上吊?”

    顿了一顿,张椿冷笑说道:“换了别个,只要能打胜仗就好,甘肃人的死活,不过‘些些小节’,何足道哉?”

    “可是,甘肃、北京,信件往来。有没有哪个同乡,向你抱怨过,以西征大军支差、支粮为苦的?”

    吴可读仔细想了一想。轻轻的“啊”了一声,说道:“还真是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怎么回事?”张椿双手抱拳,虚虚的拱了拱手,“这就是轩邸的德政了!——西征大军,根本就不在甘肃本地征粮!也根本不要甘肃出劳役,根本不抓甘肃人的差!”

    “啊?……”

    “我是兵部车驾司的郎中,”张椿说道,“西征大军的辎重、给养如何办理,我是清楚不过的。”

    顿了一顿。“西征大军的军粮,全部采买于外地——蒙古、宁夏、甚至俄罗斯国!然后辗转数千里。费无数人力、物力,运到新疆前线。西征大军,从始至终,没白支甘肃的一斤粮食!”

    “啊……”

    “还有,军兴浩繁,络绎于道,然而,甘肃非但未被其害,反而大蒙其利——你晓得是怎么回事吗?”

    “呃……请教!”

    “甘肃人的好处,”“张椿说道,“就在‘络绎于道’这四个字上面了!”

    顿了一顿,“军粮转运,除了采买自俄罗斯国的,其余不论蒙地还是宁夏,都要经甘肃才能运抵新疆前线,关于运力,左季高原先的计划,是‘半官半民’,但轩邸一力主张,‘以民为主,以官为辅’,甚至,‘尽可全数仰赖民力’,官府只负责管理和安防。”

    “这个‘民力’,不是白抓差,不是服劳役,正正好相反,轩邸反复强调,一定要‘公平交易’,‘现银交易’;官府制定的脚价,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非但要‘破除定制’,甚至可以高于市价!”

    “结果你猜怎么着?原先的定制,甘肃等地转运军粮,每百里每百斤给脚价银二钱,轩邸以为,这个价格‘不温不火,不汤不水’,不利于‘激发民力’,乃拍板做出如下修订:‘关内转解粮饷、军装、军火,****脚价,无论雇佣车驼骡马,酌定百斤百里给银四钱;关外****,百斤百里,给银五钱。’”

    吴可读呆了一呆,说道:“就是说……翻了一番有多?”

    “正是!”

    顿了一顿,“还有,轩邸一再叮嘱左季高,‘欲筹军食,先筹民食,乃为不竭之源’,甚至,‘大约官与民交涉之件,总须官肯吃亏,但不可太亏耳’。”

    “总而言之——轩邸说,‘咱们对老百姓好,老百姓才会对咱们好!’”

    吴可读心中,气血翻涌。

    “轩邸还说过,”张椿说道,“‘军粮运输,何以不宜‘官办’?总是吏治未清,若‘官办’运输,必然会有胥吏在其中借机生利,压榨百姓,西北刚刚平定下来,这么瞎折腾,老百姓怎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