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五八章 登基大典(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同于以往之处:

    持方天戟、仪刀、弓矢、豹尾枪的亲军、护军,止于丹陛,再往上,或者说,再往前,也即在太和殿门前露台上植立的,是轩军近卫团的礼兵,他们手持的,是上了雪亮刺刀的洋枪。

    百官就位之后,钦天监报时,礼部满、汉正、副六堂官至乾清门,奏请皇帝御殿。

    午门钟鼓齐鸣,皇帝升舆,出乾清宫,至保和殿降舆,然后,行至中和殿升座。

    这算是一个“过渡”,就是说,先在中和殿歇口气,准备准备。

    辰正——八点整,吉时到,礼部堂官再奏,请皇帝即皇帝位,于是,皇帝降座,出中和殿,入太和殿,升金銮宝座。

    这个时候,陈于太和殿檐下的中和韶乐奏起来了,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起,玉振金声,好不悦耳!

    如果是“国丧”期间举行登基大典,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神马的,就只能“设而不作”,那样一来,仪典就失色许多喽。

    嗯,还是“国丧”之后举行登基大典的好!

    乐止,阶下三鸣鞭,清脆的鞭声,越过整个太和殿广场,传出太和门外,人在午门,都听得清清楚楚。

    鸣赞官高喊:“排班——”

    意思是:大伙儿各就各位,准备磕头。

    太和门北檐下,丹陛大乐奏,王公百官由“立位”转“拜位”。

    鸣赞官喊:“跪——”

    呼啦啦一大片,整个场子都跪了下去。

    然后,鸣赞官唱礼,群臣三跪九叩。

    唯一的例外在太和殿内。

    贝子以上亲贵,分左右排班,左以恭亲王为首,右以一身军礼服的皇夫轩亲王为首,所有亲贵,皆行三跪九叩大礼,惟轩亲王一人,行军礼——单膝下跪,举手平胸。别人叩首之时,轩亲王以右拳轻击左胸,一叩首一击胸,“九叩”,则“九击”。

    三跪九叩之后,群臣起立,由“拜位”转“立位”。

    至此,在形式上,帝国的臣民正式承认和接受了洪绪皇帝至尊无上的统治地位。

    不过,大典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就是在京的三位殿阁大学士的活儿了。

    礼部满尚书请玉玺,安放于笔砚案上;礼部汉尚书进即位诏书,文渊阁大学士瑞常接过,在表案上平平展开,武英殿大学士朱凤标随即在诏书上用印,待“皇帝之宝”的印痕干爽之后,将诏书重新卷起,文华殿大学士、“宣诏官”曾国藩接诏。

    然后,三位殿阁大学士退出太和殿,曾国藩打头,双手捧诏,朱凤标、瑞常在后,三人走御道下丹陛。

    早有礼部司官捧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托盘——在阶下等候,曾国藩将诏书放在云盘之上,此时,丹陛大乐复奏,宣诏官一行人走御道,往太和门方向迤逦而去,銮仪卫擎九龙曲柄黄伞盖随后——这代表“如朕亲临”。

    宣诏官出太和门,乐止,静鞭再次响起,这表示皇帝即将还宫,鸣赞官高喊:“排位——”

    百官由“立位”转“跪位”。

    鸣赞官高喊:“跪——”

    百官下跪,不过,不必叩首——这只是“跪送”。

    于是,皇帝降座、升舆、还乾清宫。

    皇帝出太和殿后,文鸣赞官喊“起——”百官起身。

    然后,大伙儿怎么进的紫禁城,就怎么出紫禁城——出昭德门、贞度门,再由左掖门、右掖门出午门,不过,既不是回衙门,更不是回家,他们得出**,在外金水桥南“跪聆”宣诏官宣读今上的即位诏书。

    再说宣诏官一行出午门后,便将诏书恭置于龙亭之内,由銮仪卫抬着,出端门,至**,一路抬上了**城楼。

    前文提到的“宣诏台”,设在城楼东第一间;“金凤台”,设在城楼垛口正中,台上摆着“金凤朵云”——漆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

    待文武百官按官阶高低在外金水桥南面北跪好之后,宣诏官曾国藩对着龙亭行一跪三叩礼,然后取出诏书,登上宣诏台,面西而立,开始宣读“纶音”。

    没念几句,下边儿“跪聆”的人们就开始皱眉头了。

    既听不大清,也……听不大懂啊?

    曾大学士不仅中气不足,还一口湖南湘乡土腔,诏书骈四俪六,不是读饱了书的,本就难以听懂,不是每一个京官都是举人、进士出身,这下子……

    许多人由头至尾,就大致听明白了一句——“正月初一,改元洪绪”,以及最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