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是尾随薛禄去雅州,大战在雅州决出胜负。不过这条路、有些抽象的迷雾在前方:朱高煦放弃了选择战场的主动权;而且雅州那地方,总是让朱高煦毫无道理地想到、皇宫里的文楼。</p>
</p>
二是“围魏救赵”,改道沱江一线,直接攻成都府,以此迫使薛禄回援。这条路乍看很高明,攻其必救之处;但也经不得细想,细思极恐。</p>
</p>
薛禄一定会改道去成都?这事朱高煦真不能替薛禄决定,毕竟脑袋长在别人的脖子上。</p>
</p>
成都是大城,城防工事绝非西南山里那些普通州县、卫城所能比拟;况从战术上看,防守本来就比攻城占便宜。</p>
</p>
四川布政使郭资虽然是个文官,但对城防颇有心得,他可能现在就在成都。当初高炽坐镇北平,城防上听了许多郭资的建议。郭资只要手里能有两万正规军,再发动一些军余民壮助防,应该就能勉强维持住成都城的城防。</p>
</p>
而朱高煦此时的问题、并非能不能攻下成都,却是甚么攻下!时间很重要。朱高煦记住此时心里的这一句话。</p>
</p>
薛禄本来在行军时间和路程上,大概就比朱高煦早五天。如果给了薛禄充分的时间,薛禄会不会选择先在雅州灭掉沐晟,然后再掉头去成都?</p>
</p>
朱高煦现在军中连像样的重武器也没有,究竟多久能拿下成都?</p>
</p>
他有点犹豫,偶尔想来,似乎去雅州反而更稳妥。至少与沐晟联手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