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p>
</p>
老和尚道:“唐朝时,蜀中有一善人,路上拾得黄金十斤,便在龙泉山上修了一座石经寺;黄金未用完,接着又修长松寺、福庆寺;仍未用完,善人将剩下的黄金在此地接着修了一座佛寺,故曰‘剩金寺’。”</p>
</p>
朱高煦听罢说道:“原来如此,这来历有意思。”</p>
</p>
他只和和尚言语了几句,大伙儿没有在剩金寺逗留太久,很快就出来了,继续在这洒金坝边走边看。从剩金寺往南,大片的平坦土地,近处种着不少菜,远处一眼看不到头。不过西边远处,隐隐能看到山林了。</p>
</p>
龙泉山这一段的地形很有意思,地形比较平缓,但很有层次;仿若一片放大的梯田坝子。</p>
</p>
朱高煦等沿着上来那道陡坡边缘,继续往南走。许久之后,坝子渐渐变成了下坡路,乍看依旧一片平坦,但走起来能感觉出来在下坡了。坝子南边这一片坡,非常之缓和又宽阔,缓得叫人肉眼几乎看不出来,植被以荒草灌木为主;靠西的坝子边缘有一座院落。</p>
</p>
而继续往南看,远处的山势就陡了,一道大山挡在天边,青绿的颜色十分浓厚,应该是一片茂密的山林。</p>
</p>
“松林坡。”刘瑛遥指南面道,“末将的侍卫问当地人得知了名字。”</p>
</p>
而朱高煦所在的这片缓坡,就好像洒金坝和松林坡之间的巨大豁口。</p>
</p>
走了一会儿,朱
-->>(第6/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