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奋斗在红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众生相(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小雪下了一夜,第二天才停。天气冷,贾环也没让赵国基带着他在京城里到处逛,了解风土人情。连着两天在家里和如意说话,翻翻书。

    倒是赵姨娘在得闲的时候过来看贾环时让贾环出去玩耍,不要闷在家里。

    前天下雪时,贾环和赵姨娘的关系略微亲近些。赵姨娘已经接受儿子病好后像个小大人般的事实,对他的管束放松很多。贾环的时间现在可以自由支配。

    腊月二十五下午,天晴。小年祭祀刚过。贾环在赵国基的陪同下出了贾府的角门,顺着荣国府南街,去四时坊中繁华的街面闲逛。

    周朝的京师并没有如同汉代长安那样分为东西市;也不像隋唐时期对城中住处分为东西南北,富贵各不相同;反倒是有点类似于北宋的汴梁。民居与商业自然融合。其中,通往皇宫四条通衢大道沿街的商业最为繁华。

    赵国基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青衣小帽,看起来面有菜色。为人木纳。

    贾环和他交谈之下,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便不再刻意的和他攀谈。只是,沉默的看着街面上来来往往的商旅、行人、巡兵、苦力,在酒楼、铺子、米店、布店、茶馆、药铺、书店、会馆、衙门、青楼各处看着。

    贾环记得红楼梦中写了一句:四海升平,异族纷纷败亡。从大周朝的京师来看:繁华是繁华,人口稠密。商业活动频繁,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服务行业,手工业倒不多见。

    但这座城市也绝非什么世外桃源。临近寒冬,街面上也见到衣衫单薄、褴褛的人,有的是货郎、有的是苦力、有的是菜农、有的是无业贫民。

    即便是现代在一线城市中也不乏乞丐的身影。社会财富的分配在任何年代都是一个大课题。贫富重来就不会平均。贾环也无法从一座城市来判断周朝的国力、社会情况。

    逛到下午四点多,贾环和赵国基回到贾府。二门外候着的几个小厮都是纹丝不动,仿佛没看见贾环和赵国基一样,懒洋洋的在一旁聊着天。

    赵国基将手中的小包袱递给贾环,“环哥儿,没事的话,我先回去了。”

    按规矩,他是要叫贾环“三爷”。但是称呼早在这些天逛街的时候改过来。贾环隔三差五的也会给他十几个铜钱作为“导游费”。

    “嗯。舅舅,谢谢你陪我逛一下午。”贾环接了包袱,和气的说了一声,这才步入垂花门。

    赵国基目送着贾环消失在院落和园林间。木纳的脸上流露有一丝关心。

    他感觉贾环仿佛是变了一个人,根本就不像7岁的孩童,倒像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从这些天贾环在街上卖东西和人交谈中可以看的出来。他搞不懂贾环为什么这么做,但看贾环像有大学问的人。

    …

    …

    贾环的包袱里装的是在街面上买的一些零嘴、胭脂水粉,还有几刀竹纸,用作练习毛笔字用。

    回到住处,小吉祥和如意两个丫鬟早等着。眼巴巴的并排坐在套间外的杌凳上。两人穿着石青色、水粉色的丫鬟背心。两个葱嫩般的小女孩。

    贾环微笑着将冰糖葫芦、蜜钱杨梅、胭脂水粉一一从包袱里拿出来,“喏,吉祥如意,你们俩要的东西。”

    吉祥如意是一句打趣的话。小吉祥的年纪只有六岁,比如意还小两岁。赵姨娘给她们俩取了这么个喜庆的名字。

    如意和小吉祥两个小姑娘,喜滋滋的舔着冰糖葫芦,笑着齐声道:“谢谢三爷!”

    贾环就笑着摇头,小丫头嘴馋。进了里屋,将竹纸放在书桌上。门帘外传来小姑娘们兴奋的欢呼。逛街顺路帮忙买点琐碎的东西他并不介意。

    贾府里的胭脂水粉采购早被人中饱私囊,派发下来的都是劣质品。小姐、丫鬟们都是托人去外面买。贾环帮小吉祥和如意代购,不收手续费,质量与价格相符。如意这些天攒了零花钱就会托他买。连带着小吉祥、小鹊并赵姨娘、他自己屋里的几个小丫鬟都托到他这儿来。

    将书桌上写着“三藕浮碧池,筏可有蚂蚱!”的竹纸收起来,贾环坐下来随意的写着字。

    这些天下来,他对繁体和简体之间的转换已经完全适应。使用繁体字越发的娴熟。

    这时,门帘挑起来,如意吃力的拎着一大木桶水挪过来,笑容满面的道:“三爷,可以准备洗澡了。”贾环每次逛街回来会洗个热水澡。她会从厨房里将热水分批的提来准备好。

    贾环放下毛笔,和如意一起抬着木桶,“我来吧!”他天天锻炼俯卧撑,手臂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