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奋斗在红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六章 一月文会(下)-人杰事功(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到最后一刻,谁会轻言放弃?

    但最有希望的是乔如松、公孙亮两人。

    乔如松心里轻轻的吐出一口气,还有机会。三年,他厚积薄发,终究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次院首之争是,接下来今科的院试也是!

    公孙亮一直都是挥洒自如,刚才也是苦笑连连。这时表情渐渐的认真起来。山长公正的将贾师弟的爱莲说剔除。既然如此,他要为自己争一争,证明自己。

    曲水亭中的形势再变。如风云突变,蓄势待发。

    山长和众讲郎都是微微一笑。学子争锋,如百舸争流。作为老师,他们很愿意看到学生们在学问上“你追我赶”。同时,也期待接下来几名学子精彩的论述。

    …

    在山长张安博的主持下,卫阳、庞泽阐述完自己的观点。文会第二场结束。以贾环得分最高,公孙亮次之,乔如松再次之。同列第一等。其余四人都要逊色。

    稍后,文会开始第三场。

    陈嘉运、卫阳、罗向阳、庞泽四人率先总结自己的修身、立志之言,但终究是前面两场差得太远。并不足以对贾环三人造成威胁。

    亭中众人的目光落在贾环、公孙亮、乔如松身上。

    公孙亮跪坐正身体,对贾环、乔如松点点头,朗声道:“弟子的总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公孙亮分别引用的是庄子和屈原的话来做总结。但,其志向表达的是:求知。很贴切。

    “好。”左侧的江讲郎拍手叫好。他喜欢学生好学。

    其余几名讲郎都是点头微笑。学无止境。这是很好的志向。

    山长张安博捻须微笑道:“可。”

    公孙亮心里悄然的松口气。他的老师对他要求很严。一个“可”字其实是第一等的圈(○)。品了口茶,静待剩下的贾环和乔如松发言。

    见目光看过来,乔如松稳重的道:“弟子的立志总结:依正道而行,守中正仁义…”

    乔如松只说了第一句,一贯傲气的骆讲郎就赞许的点头,“大善。有名儒之风!近濂溪先生矣!”赞誉非常高。

    几名讲郎纷纷点头。

    濂溪先生就是理学宗师周敦颐。理学一脉相承。这个时空,有濂溪先生,而无《爱莲说》。乔如松的话是周敦颐的观点。他认为要成为圣人,需要“依正道而行,守中正仁义“。

    乔如松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说:他修身、立志,是要向成为的圣人方向迈进。立志高远。当然,圣人不可期。自前明阳明子后,儒学再无圣人。所以,骆讲郎说有名儒之风。都是学理学的读书人,相当有共鸣。

    等乔如松说完,山长张安博点头,笑着道:“大善。可为此句共饮!”

    众人纷纷举起茶杯,各自点评,意兴飞扬。

    林讲郎喝着茶,嘴角泛起苦笑。乔如松比公孙亮更胜一筹。到底是年纪大几岁,见识多一些。公孙亮还是学生思维,以“求知”为乐。而乔如松是修身养性,立志成名儒。高下立判。

    早知道如此,他在第二场的时候就该向山长力争的。贾环的年纪比18岁的公孙亮更小。

    林讲郎心中,很有些担心!

    亭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贾环的身上。空气中压力沉重。连已经失去角逐资格的罗向阳也禁不住为他这位小同乡感到担心。轻轻的握拳。

    贾环抿了抿嘴。

    他的立论是青松的风骨。他需要一个切合他自身的总结。不能吹牛-逼吹到天上去。

    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向来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并称。很有风骨。但这话他不能说。他并没有隐世的想法。

    比如: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真正的文人风骨、国家脊梁。但贾环自认为他没有那么高尚、纯粹。

    还是要再换一个思路。立志,就是日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曲水亭中冷场了好一会。六名讲郎微微有些诧异贾环的表现。按理说不应该出现江郎才尽的情形啊!众学子表情各异:有人惊讶,有人冷笑,有人感慨,有人迷惑,有人期待。主持文会的山长张安博和蔼的微笑,准备鼓励贾环为他释放压力时。

    贾环缓缓的吐出几个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好。”

    “好。”

    贾环的话音刚落,曲水亭中所有人眼中一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