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之文豪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031【新作问世】(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就在中英科学合作馆顺利运行的时候,《万历十五年》没有经过报刊连载,直接以整书的形势出版了。

    本书的原作者黄仁宇先生,此时刚刚加入中国远征军任上尉参谋。他本来读的是南开大学机电工程系,抗战爆发后转学到中央军校。机电工程专业转修军事并不离奇,毕竟国难当头嘛,参军报国是很多热血青年的选择。

    但更离奇的在后边,50年代,已经34岁的黄仁宇再次拿起书本,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主修新闻系,没读多久又转修历史专业。由于十多年没有新著问世,黄仁宇在62岁的时候被纽约大学解聘教授职务。

    被解聘的第二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出版了,一举拿下美国国家书卷奖和历史类好书提名,并被美国多所大学选为教科书,等于把纽约大学的脸抽了又抽。

    黄仁宇在国内抗过日,赴缅甸当过远征军,又打过国共内战。他见过目不识丁的农民士兵,也跟孙立人等高级将领共事过,还在东北和林帅交过手,亲眼目睹了国军的表面强大与迅速衰亡,切身观察了整个民国上上下下的民众构成。

    黄仁宇在回忆录里表示,他最想写的是民国历史,但身在其中,完全无法下笔。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写明朝,还不如说是黄仁宇假借明朝的人和事,写出了自己对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思。

    此书的核心就两个字:反思。

    ……

    桂林。

    李四光站在陈寅恪的家门口,陈夫人唐筼开门道:“原来是李教授,快请进!”

    “四光来啦,快坐!”陈寅恪来到客厅。

    李四光抱拳道:“听说老陈你要走,我特地提前来道别。”

    “还早呢,我都不知道该去哪儿。”陈寅恪笑道。

    陈寅恪是去年来到桂林定居的,他的妻子就是桂林人。本来打算迁往李庄做研究,但一来病体疲惫,二来广西大学极力挽留,陈寅恪才在桂林居住了一年时间。

    现在广西大学已经在进行期末考试了,陈寅恪打算放暑假就走,但具体去哪儿还没决定。中研院史语所请他去李庄,八弟请他去乐山,老朋友则请他去成都。

    李四光拿出一本《万历十五年》,笑嘻嘻地对陈寅恪说:“老陈,这是我的送别礼物,托朋友从四川寄来的。”

    “万历十五年?”陈寅恪看了一眼封面,回忆思索道,“这一年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啊,周明诚怎么用万历十五年做书名?”

    “你自己留着慢慢看吧,听说这本书在四川评价甚高。”李四光笑道。

    两人的私交非常要好,陈寅恪在广西大学做教授,就是李四光推荐并邀请的。他们这天聊了一下午,直到吃过晚饭,李四光才告辞离开陈寅恪家。

    陈寅恪的病已经基本养好了,但身体还是有点虚。他躺在床头把《万历十五年》翻开,读了20分钟就有些不耐烦,下意识的对这本书感到轻视和反感。

    陈寅恪此时的治史方法,属于中国乾嘉学派和西方兰克史学的集合体。他既批评乾嘉学派为了考据而考据,又习惯使用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并按照兰克史学的理论展开历史研究。

    恰好,《万历十五年》体现的是“大历史观”,而“大历史观”又出自“年鉴学派”,“年鉴学派”又是在反对“兰克史学”的潮流中创立的。

    说白了,《万历十五年》和陈寅恪八字不合,双方的史学理论大相径庭,甚至在学术上互为敌人。

    在陈寅恪看来,《万历十五年》写得太浅白了,更适合作为历史入门书籍。而且即便作为入门书籍,《万历十五年》都不过关,因为这本书的主观色彩太浓重。陈寅恪所尊崇的兰克史学,恰好要求不对历史做价值判断,是反对一切带着主观情绪研究历史的。

    幸好周赫煊写的不是《明朝那些事儿》,否则更浅白、更主观,陈寅恪绝对坚持不到看足三分钟。

    《万历十五年》的第一章,陈寅恪是抱着批判的心态看完的。他虽然坚持学术自由,不喜欢搞学术派别纷争,但他毕竟属于“兰克史学”那一派,而周赫煊早在十年前就被奉为“年鉴学派”开创者,他必然对周赫煊的史学著作看不惯。

    第一章写的是万历皇帝,以万历皇帝为视角描述朝政改革。其中很多内容,都属于作者的主观臆测,对陈寅恪而言是极为不严谨的。

    第二章写的是首辅申时行,同样各种主观臆测,但陈寅恪渐渐看出了有趣之处。

    再看第三章,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