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之文豪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84【年鉴学派创始人】(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斯特拉斯堡市,隶属于阿尔萨斯大区,位于德国和法国边境。

    这里的历史变迁很复杂,它原本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后来并入法国,接着又被德国占有,一战后又被法国抢回来。

    记性好的朋友,应该还对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凡尔赛合约有印象,其中一个条款就是:德国把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法国。

    吕西安·费弗尔,此时就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当教授。

    他最近正在筹备创办一本杂志,叫做《经济社会史年鉴》。我们以未来者的视角来看,这份杂志开创了年鉴学派,改变了世界史学界的面貌,为现代史学的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好吧,说起来很牛逼,但此时的吕西安·费弗尔还属于“非主流”。

    二十世纪2o年代的欧洲史学界,主流派别为“新史学”实证主义史学。

    这种史学流派兴起于19世纪后期,当时自然科学爆式进步,科学家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要成果。整个西方社会,都陷入对科学的无限崇拜当中,史学家们也不例外,

    于是乎,有人提议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当中。通过各种心理分析,以及对事物之间有机联系的关注,用来揭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把所有历史都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三大要素。史学家们利用自然科学思维,总结出一套“科学公式”,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公式”里套即可。

    实证主义史学思想有其先进性,促使传统史料去伪存真,让历史研究更加严谨。但局限性同样很大,史学家们这么搞下去,导致史学朝着自然科学靠拢,忽视了历史研究的独特性。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的思想界、史学界、文学界,都充斥着颓废、迷茫和反叛,从而酝酿出多种多样的新流派。

    质疑实证主义史学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暂时还无法将它推翻,吕西安·费弗尔就是反对者中的积极分子。

    “杂志稿件还没收齐吗?”马克·布洛赫走进办公室问。

    吕西安·费弗尔笑道:“还有一份在邮寄途中,可能最近几天就能收到。”

    马克·布洛赫苦恼地说:“我前后联系了五家出版社和行商,没人愿意帮忙行我们的杂志。”

    “很正常,”吕西安·费弗尔比喻道,“实证主义史学是风车,我们就像不自量力的唐吉坷德,很难得到主流群体的重视。”

    “那怎么办?”马克·布洛赫问。

    吕西安·费弗尔说:“去巴黎吧,我跟阿歇特出版社的小路易打过交道,或许他能帮忙行杂志。”

    等到周末,两人把杂志创刊号的内容编好,拿着粗糙印刷的样刊结伴前往巴黎。

    ……

    2o世纪2o年代,被西方世界称为“疯狂的2o年代”。

    特别是法国这边,一战的糟糕状况已经结束,经济在2o年代全面复苏,呈现出耀眼的繁荣景象。

    但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却刻在每个人骨子里。于是有钱人尽情享乐,颇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味。而艺术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们,则各种反叛传统,创造出乱七八糟的新流派。

    穷人们也顾不上闹革命,虽然他们过得比以前还困难,但劫后余生让人更加珍惜生活。而且到2o年代末期,社会经济的全面复苏,也让底层人民稍稍有了点希望。

    这似乎是一个盛世!

    吕西安·费弗尔与马克·布洛赫两人,行走在巴黎街头,看着那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心情变得好了许多。

    由于阿歇特出版社在巴黎西郊,时间太晚赶不上,他们干脆在旅店住下。

    此刻已是半下午,费弗尔闲得无聊,于是提议去逛书店,布洛赫欣然同意。

    跟美国那边情况一样,2o年代的法国出版业也正处于繁荣时期,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接近2万种。

    由于是周末,逛书店的人特别多。

    费弗尔直奔文史类的书架,刚刚走近,便看到一整排新书:《大国崛起》、《枪炮、细菌与钢铁》、《菊与刀》、《神女》、《狗官》。

    整整五部,除了武侠小说外,周赫煊的作品几乎全在这里。

    法国佬玩得够嗨啊,完全不怕卖不掉!

    费弗尔对周赫煊印象深刻,他还把《大国崛起》的部分残篇,郑重推荐给自己的学生读过。

    一看到书脊上的作者名,费佛尔立即惊喜地取下。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