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巨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百章 深谋远虑(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才缓声道:“以我国的实力,趁虚而入占据波斯湾不是什么难事,但要想在波斯湾立住脚,甚或是将波斯湾彻底纳入大清疆域,则是千难万难,毕竟我国的国力与英吉利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海军实力也有不小的差距。

    最终,我们需要通过谈判来解决波斯湾的争端,给法兰西借贷,是要让法兰西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缄默,购买苏伊士运河股份,则是作为与英国人谈判的筹码。”

    这还没开始西征呢,居然想的如此长远?赵烈文迟疑了下才道:“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能有多大的代价?”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法兰西只是战败,不是亡国,对法兰西的贷款是稳赚不赔,至于苏伊士运河股份,咱们只是转手倒腾一下,不存在损失。”

    天津,三岔河,钦差辕门。

    当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厚重的大门缓缓的打开,一队带着脚镣手铐的犯人鱼贯而出,站笼内苦苦煎熬了一夜神情萎顿的犯人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终于熬到换班的时间了。

    为防止站笼内的人犯因为关押时间过长而死亡,伍长青下令将人犯分为两班,日夜轮换,辕门外的站笼始终不空。

    待的人犯完成换岗,天色已经大亮,陆续有天津的士绅百姓给犯人们送来各种饭食茶水,在天津的士绅百姓眼里,这些个敢于杀洋人烧教堂抢洋行的人犯都是好汉,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官府的不满,变相的给官府施加压力。

    七点刚过,天津城内外的大街小巷就响起了报童清脆的卖报声,“卖报卖报!看天津教案的案情披露!”“卖报卖报!看天津教案背后的真相!”

    这几天随着全国大小报纸的报道,天津教案已为朝野上下瞩目,不过要说最关注这一案件进展的,莫过于天津人,报童一吆喝,立时就围上来一群人,转眼间就将报纸抢购一空。

    报纸上刊载了伍长青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在折子中,伍长青清楚明确的指出,拐卖婴儿确有其事,但是与教堂并无直接关系,教堂给予抱送婴儿前来育婴堂的人以奖励,间接助长了拐迷婴儿之风,但不能就此认定教堂拐迷婴儿。

    教堂开办的育婴堂收养的婴儿频频死亡的原因,是因为收养的大多是弃婴,在收养之时大多婴儿就已经极度虚弱濒临死亡,再加上育婴堂爆发疫病,是以出现婴儿集中死亡的情况。

    至于各种谣传,诸如迷拐婴儿做药引,迷拐幼孩取脑剜眼剖心,以作配药之用,用眼珠子炼银等等谣传,纯属无中生有,无稽之谈!

    《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在报纸上公开刊载,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原本舆论是一面倒的指责教堂迷拐婴儿,残杀婴儿,洋人骄横跋扈,目无朝廷,擅闯官署,开枪恐吓朝廷官员并击伤吏属,如今伍长青却公然为教堂开脱。

    要知道天津教案就是因为教堂育婴堂迷拐残杀婴儿而起,否定这一点,这就等于是承认,错在天津百姓,洋人才是无辜的。

    这种巨大的舆论反差让不少人难以接受,一时间各种指责蜂拥而来,斥责伍长青因私废公,卖国求荣,献媚洋人,颠倒黑白,有人发电报,有人写信,更有报纸发号外进行公开讨伐。

    天津百姓尽管群情激奋,但却没有出现围攻钦差行辕和官府衙署的情况,一则是天津会党被清剿一空,无人牵头组织,再则是北洋水师官兵就驻扎在城外虎视眈眈,而且县衙府衙外黑压压一大片枷号的人犯和钦差辕门外一长溜的站笼无疑是一种极为有力的震慑。

    天津,紫竹林,英国领事馆。

    五十出头,有些秃顶,鹰勾鼻,蓝眼珠的威妥玛——这位在中国呆了将近三十年,比大多数中国人都更了解中国的中国通,在看完报纸后却紧锁着眉头,即便伍长青要秉公处理这一教案,似乎也犯不着如此大张旗鼓。

    直觉告诉他,这里面有问题!他想到了一个词,先抑后扬,元奇在进行舆论引导时,经常用这一招!

    “笃笃笃”轻轻的敲门声响起,威妥玛抬起头来,“请进。”

    门一开,李维海领着法国代办罗书亚走了进来,一进来,罗书亚就道:“阁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再去见见那位钦差大人?”

    “请坐。”威妥玛说着翘起二郎腿,“阁下是否认为那位伍大人会转变态度?”

    “难道不是吗?”

    “我不那么认为。”威妥玛道:“相反,我有种很不好的感觉,我建议再等等看。”

    “还需要等什么?”罗书亚不解的道:“现在已经认定教堂没有迷拐婴儿,也没有残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