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巨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百九十六章 变相圈地(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家移民要去的地方都是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的产粮区,朝廷会无偿分发土地,元奇会提供无息借贷,而且五年免赋税,提供免费教育和医疗,早期移民南洋的移民如今都已安居乐业,大多数都已十分富裕。

    对于移民,元奇一直有一条明文规定,你们或许不知道,那就是移民十年之后,允许自由流动,也就是说十年之后,只要你们愿意随时可以回来,山东一直是移民大省,你们可听说有大批移民返回?

    我明确告诉你们,只要移民出去了,就没人愿意再回来,山东地少人多,十年九旱,还有水灾、蝗灾、雹灾,远远比不上你们移民的地方。

    再一个,你们也不要担心,移民村落都是以州县划分的,就是你们肥城县的移民都会安排在一个村一个镇,不会将你们打散。”

    话才落音,就有人道:“现在有机器打的深井,不用担心旱灾。”

    张志伟听的一笑,“不错,机器打的深井是可以抗旱,但要多少年才能家家户户都拥有深井?”说着,他拱了拱手,缓步出了草棚,他说这番话不过是为了避免在移民途中出现大量的逃亡或者是骚乱。

    出的草棚,张志伟抬头就瞥见一顶官轿正往移民区大门而来,心知是县衙来来人了,他当即便迎了上去,乘轿来的是县令洪仁寿,一下轿见的张志伟,他便满面笑容的拱手笑道:“张先生——,这一批移民启程,我县移民就已达到灾民的三成。”

    听的这话,随行的衙役连忙呈上一份名册,“这是移民的名册,还请张先生过目。”

    张志伟自己也造有移民名册,接过之后便道:“容在下核对一下,若是无误,就马上向上禀报,申请元奇赈济。”

    “有劳张先生。”洪仁寿连忙拱手道:“救灾如救火,本县灾情严重,众多灾民已经数月不曾饱食......。”

    也怪不得他心急,报纸上每天都有公布哪个州县已完成移民任务,元奇赈灾粮已经运抵的消息,这些个消息对于遭灾的州县官员来说就跟催命符似的,谁不担心拖延时间长了引起灾民的不满或者是暴动。

    “大人不必忧心。”张志伟笑道:“元奇早在数月前就已经着手部署赈济事宜,泰安就囤积有大批赈灾粮,禀报上去,不日就能赈济。”

    泰安到肥城虽然没有铁路但却不过七十里路程,次日黄昏,大批赈灾粮就运抵肥城,城东门谯楼上,县令洪仁寿、议长宋鹤年并排而立,望着源源不断的运粮车队,洪仁寿又是感慨又是欣慰,“有元奇和朝廷联手赈济,即便明年之大的灾情也无须再担心了。”

    宋鹤年却是长叹了一声,“元奇近些年已经很少赈灾,如今却与朝廷联手赈灾,足见此次灾情之大......。”

    洪仁寿道:“元奇财力雄厚,招远、莱州、平度一带新近又接连发现大型金矿,再大的灾情又何妨?”

    宋鹤年笑而不语,他可没那么乐观,元奇这次赈灾动静如此之大实属罕见,他隐隐觉得这次的旱灾怕是远比他们预料的还要严重,略微沉吟,他才道:“宋家在泰安开办了一家混凝土制品厂,生产混泥土井桡、预制板、下水道管、水泥砖之类的,我打算在肥城招募一些工人。”

    “这是好事。”洪仁寿笑道:“招募的越多越好。”

    “这家混凝土制品厂我原本是想开在肥城的,但肥城没有铁路。”宋鹤年缓声道:“这次元奇赈灾,必然会有以工代赈工程,铁路或许不易争取,但公路却是要争取的,听闻上海正在修建至江宁和杭州的公路.......。”

    “公路?”洪仁寿转过身来狐疑的看了他一眼。

    “听说过汽车没有?”宋鹤年道:“一种会取代铁路火车的新型陆地交通工具,我在上海的同学来信提及过,听闻元奇有意在山东以工代赈修建公路,肥城要想发展工业,必须交通方便。”

    到肥城招募工人的不只是宋家的混凝土制品厂,大量的厂矿企业接踵而来——山东矿业公司的胶东金业公司、淄博煤矿(淄川、博山煤矿)、黑旺铁矿、淄博钢铁厂、鲁中水泥厂、山东铁道公司、机床厂.......各种各样的厂矿多达三十多家,大多都是新建的。

    这些厂矿招收的工人十人数十人上百人不等,工薪待遇都是大清规定的最低标准,尽管如此,闻讯而来报名的灾民还是排成了长队,能进厂矿做工人,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最低每月五元的工薪根本不是种地可以比的,更何况是连饭都吃不饱的灾民。

    厂矿筛选完之后又是以工代赈的工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