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巨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九十五章 主动撤离(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旨对大清钱业来说,无异于是惊雷滚滚,元奇银行本就执大清钱业之牛耳,再加上纸币的法定地位,元奇垄断大清钱业,已是指日可待!更倒霉的是那些个效仿元奇发行纸钞的银号钱庄,可谓是欲哭无泪!

    次日,大小报纸上就刊登了元奇筹建全国银行公会的公告,看到这则公告,各省票号银号钱庄的东家掌柜都是大喜过望,忙不迭的给元奇银行总部发电,表示会亲赴上海共襄盛举。

    谁都不傻,先不说有没有好处,这可是全国银行公会,不去的话,以后怕是无法在大清钱业立足,当然,不管之前是出于什么心思有挤兑元奇想法的,也都赶紧熄了念头,一则元奇银号难以撼动,再则,谁也不愿意着节骨眼上给自己着不自在。

    就在易知足忙着筹备全国银号公会之时,远在欧洲的英国伦敦炸翻了天,随着淡马锡有线电报恢复连通,驻华公使包令将‘大特号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一一如实禀报。

    驻东印度和中国区舰队司令西马縻各厘率领舰队炮击广州虎门,清国皇帝明发谕旨向英国宣战,清国海军攻占香港,逼迫三千驻港守军投降。

    紧接着,南洋海军攻占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马六甲、槟城三港口,东印度舰队二十五艘战舰在槟城海面全军覆灭的消息也被相继证实。

    这一个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将伦敦一众大臣和议员都砸蒙了,没人会想到一个‘大特号事件’居然会引发出一系列的变故,也没人想到,在有线电报断去联系的这几个月内,居然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清国已经宣战了,而且毫不迟疑的拔除了英国在远东的所有据点,连东印度舰队都覆灭了,一众大臣和议员们的态度也是罕见的一致,出兵远东,向清国宣战!

    就在英国向清国宣战的次日,驻印度总督查尔斯·坎宁从加尔各答发出的求援电报也抵达伦敦,清国海陆两路大军逼近加尔各答,陆路,二万清国藏兵从西藏南麓的锡金开拔,距离加尔各答已不到五日路程。海路,一百多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已经兵临恒河入海口,加尔各答连带土兵在内,守军不到两万,危在旦夕!

    印度总督查尔斯·坎宁的电报引起了英国高层震动,谁也没有想到清国居然敢悍然出兵攻打加尔各答,而且是海陆两路出兵,一个个都有些傻眼!

    印度是英国海外最大的一块殖民地,加尔各答就是印度殖民地的中心,也是英国坐镇南亚的大本营,是英国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有着极为发达的纺织业和黄麻工业,若是被清军攻陷,会是什么后果?

    巴麦尊也有些傻眼,东印度舰队覆灭在马六甲海峡,中国舰队在香港被逼投降,清国舰队一百多艘战舰就在恒河入海口,澳大利亚、非洲的舰队抽调过去也是于事无补,只能是从印度各地调兵走陆路增援,问题是,加尔各答能够坚守得住多长时间?能坚持到援军抵达?还有,清军会不会又切断加尔各答的有线电报?

    他隐隐有种极为不妙的感觉,现在看来,清国出兵西藏攻占廓尔喀,驱赶太平军入缅,似乎都是冲着加尔各答来的,而且,清国对于炮击虎门的反应也太快了!宣战,攻占马六甲海峡,围剿东印度舰队,出兵加尔各答,这一环扣一环,似乎早有预谋。

    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清国人应该很清楚,尤其是清国的南洋大臣易知足对于欧洲各国的情况极为熟悉,对于克里米亚战争更是高度关注,他们应该很清楚,他们压根就不可能是大英帝国的对手,为什么还要如此激怒他们?这背后是什么目的?

    印度,加尔各答,政府大厦。

    英驻印度总督查尔斯·坎宁站在办公室宽大的阳台上神情忧郁的眺望着夕阳下的胡格利河,当年,葡萄牙人,法国人和他们英国人都是沿着这条河流闯入了恒河三角洲这块肥沃的土地。

    最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占了上风,挤走了葡萄牙人、法国人,垄断了孟加拉的贸易,然后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硕大无比的城堡——威廉堡,作为武力征服孟加拉,征服整个印度的大本营。加尔各答就是以威廉堡为中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加尔各答一百多年的历史,仅有一次被攻陷的记录,那是1756年,与法国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被法国人攻占了威廉堡。

    他想不到的是,整整一百年后,加尔各答又将面临着一次沦陷的威胁。

    这次清军对加尔各答似乎是志在必得,从锡金来的二万藏兵其中将近一半是元奇的西北新军,一色装备的米尼枪,从海上的来的舰队,兵力也在二万多,还有不少蒸汽炮舰,那更是元奇的精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