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神级学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二十一章 高规格(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学毕业的年纪,沃森同学已经博士毕业,去做实验狗了。而在25岁,也就是一般人硕士毕业的年纪,沃森同学已经将论文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只等着颁发诺贝尔奖了。

    可以想见,当同龄人为高考sat********的时候,沃森同学肯定是不慌不忙的,当大学同学为读研还是工作踌躇不定时,沃森同学都不用考虑这种事,而当同事在实验室里拼命工作的时候,沃森同学实际上是战胜了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实验室,富兰克林实验室,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鲍林实验室,才最终摘取了诺贝尔奖桂冠。更准确的说,沃森同学其实也没有真正成神,因为他并未完全战胜威尔金斯,而是与威尔金斯,以及自己的合作伙伴克里克共享了诺贝尔奖。

    在诺贝尔奖以下的普通科研世界里,理查德的科研之路也是蛮顺利的。大学以前的经历自不必说,他甚至没有遇到过竞争者,进入大学以后,理查德依旧是校园中的佼佼者,最终进入全球排名前10的加州大学任教,证明了理查德是生物科学界最顶尖的一撮人。

    但是,在教授的位置上,理查德遇到了强烈的挑战。

    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理查德的对手不再是同龄人,也不再是同学同事,更不会仅仅是一个实验室内的几条实验狗。理查德的对手,是全球各大高校,各大公司,各个研究机构的实验室。

    而这些实验室,是不会满足于一篇小论文,一点小创新,一些个小机灵的。

    就像是50年代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威尔金斯实验室,富兰克林实验室和鲍林实验室同时将目标瞄准dna结构一样。每个时代的一流实验室,乃至顶级实验室,都盯着那些科技前沿的重量级热点。

    然而,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重量级热点,永远就只有那么些,它们就那样摆在桌子上,等着研究者去破译。

    坐镇世界一流实验室的结果,就是永远的竞争,竞争和竞争。

    理查德还不敢和顶级实验室竞争,可即使如此,理查德还是经常面对失败。

    在一些竞争中,理查德是胜利者,但在另一些竞争中,理查德却是失败者。

    理查德不是不能忍受失败,只是败给杨锐,一名第三世界大学的大一学生,理查德实在是难以承受。

    不仅是他不能承受,加州大学和投资人也不能承受。

    “我们站后面一点。”理查德躲在阴影处,大脑飞快的转动着,手里的铅笔,似乎随时准备记录下杨锐演讲中的纰漏。

    杨锐的论文也许是严谨而自洽的,但在接下来的问答环节,理查德不相信杨锐还能如此的严谨而自洽。

    论文是可以写了再改,斟酌再三的,问答阶段的回答,就要全靠个人积累了。

    别的不说,光是杨锐的年纪,就足够理查德鄙视了。

    台上的杨锐也确实有一些紧张。

    报告会从来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

    所谓的机遇,就是一次成名的机会,尤其是这种有上百人参加的报告会,很容易让一名地区性的专家,变成世界性的专家,而在业内,这就意味着来自哈佛剑桥之类的名校的邀约,或者是各种国际组织中的职位,若是专业相关的话,一些联合国乃至洲际组织的临时聘用,更会让一名研究员获得丰富而广泛的研究资金。

    然而,赞扬的背后,也可能是批评与冷漠。

    不是每次的报告会都有好的结果,如果被同行诘问的无法回答,一名专业的研究员就可能变成专门的笑话,进而失去科研资金的来源,甚至丢掉已经获得的职位也是很有可能的。

    某些时候,正确但太过超前的言论,依然会得到毫不留情的嘲笑,而这些,正是杨锐最担心的。

    当然,最多的结果还是冷漠。世界每天都在进步,而能影响世界的科学技术,却不是想有就有的,有时候出现了,也不一定会被发现。

    全球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在举行,最终能引起话题性和轰动性的,也就是那么几个而已。

    像是今天的“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同时有四五个报告会在举行,平均两小时一波,一天就要举行二十场以上,能被人记住的少之又少。

    大部分坐不满人的报告会,也就是随便刷刷脸罢了,根本谈不上赞扬或者批评。

    杨锐的开局不错,但是,望着下面攒动的人头,杨锐还是不由自主的紧张了。

    这些可都是真正的业内人士,少说也是唐集中教授的水平,黄茂这种未来的大牛,在牛角没有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