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神级学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八十八章 历史认可(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上手这么多实验,独立思考这么多变量。

    更进一步的说,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从研究生开始了解科研是怎么一回事,到博士入门,再到工作五年十年,成为科研骨干,再到四五十岁拥有自己的项目,再到退休,这一生中能有多少经费可供挥霍呢?以21世纪的标准来看,百万是一定有的,千万是很少见的,三千万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杨锐从离子通道的研究到pcr的研究,从辅酶q10的技术改良到去铁酮的合成,三千万的经费不一定能花到,千万是早就过线了,两千万也是没问题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任何伟大的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应该说,在去铁酮的研究方面,杨锐依然称不上创新,更称不上伟大,但对他个人来说,这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再有任何一种药物放在杨锐面前,杨锐不敢说能开发出崭新的品种,但他敢于做一种全新的仿制药。

    这样的水平,就是回到21世纪,也足够杨锐在产业界找一份年薪数十万的工作了,若是能将80年代的工作经历带回去——仅仅是做了哪些工作的部分,通过跨国制药公司的面试,拿产业界的一流薪水,亦是有可能做到的,在一家国企的仿制药工厂做总工程师,都差不多是够格的。

    而在84年,杨锐的水准自然更是水涨船高。

    蔡教授等人也知道此点,他们不用看什么虚无缥缈的灵感,甚至不用加成去铁酮的意义或者价值,就是独立合成几十种化合物,并且主持多种化合物进行动物实验,这在国内已经是一流的水准了。

    换成去铁屎,去铁尿,这样的研究一样能够展现出杨锐的能力。

    且比干巴巴的数据更给力。

    刘院长在众人的赞叹声中,再次遗憾的道:“可惜去铁酮是华锐实验室做的,要是咱们北大做的,这也是填补国内空白了。”

    “华锐实验室的也算吧,主要工作都是在国内完成的。”伍洪波说了一句正经话。

    杨锐回答道:“所有工作都是在国内完成的。”

    “有外国人参与?”

    “从捷利康借了一名制药厂的研究员,了解情况,他没有参加研究。动物实验期间,有一名英国剑桥的教授参与,但她完全没有参与合成过程。”杨锐停了一下,道:“动物实验的主要工作是这位葛瑞丝教授,以及中国的王晓芸研究员完成的。王晓芸以前在咱们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两人的贡献大约是****开。”

    杨锐说的很认真,别看是私下场合,现在说的话都是有用的。尤其是科研贡献的问题,在国内在国外都不能信口胡说的,如《自然》、《科学》这样的杂志,甚至有专门的机制,要求科研参与者和组织者分别详细的描述自己的贡献。而在各种奖项的评选中,贡献也是评选方重点考量的因素,同一个研究可能有三个人参与,可能有三十个人参与,可能涉及到过去六十年的长期发展,但诺贝尔奖就能给三个人,到时候算给谁,就是贡献说了算。

    几个人点头表示明白,道:“动物实验不能算是去铁酮研究的重点。”

    “动物实验以后,有调整过化合物?”伍洪波问的更细。

    杨锐摇头,道:“没有,动物实验一气呵成,结果非常好。”

    “那我看可以,我建议咱们托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一把,最近评奖的话……”

    “评奖不合适,小奖没意义,大奖的话,杨锐还是年轻了些。”蔡教授深谙国内科研界的潜规则,论资排辈这种事,什么时候都少不了。以杨锐学生的身份和20出头的年龄,他要是拿一个大奖,将无数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前辈挤下去,会是什么后果?

    如果是饥肠辘辘的边缘学者,蛋糕送到嘴边,不管带毒不带毒,自然都要咬一口,但杨锐前胸贴着《cell》的论文,后背挂着《nature》的超水平引用,早就吃的饱腹了,自然不值得为了一块肉再舍命拼搏。

    蔡教授看了杨锐一眼,干脆道:“杨锐,你有什么想法,要不提出来?”

    大家都看向杨锐。

    杨锐瞬间意识到,蔡教授给了自己一个极好的机会。

    这可是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在场的学者,光是学部委员就有两位,安林海和沈兴德也是准学部委员的水平,业内声望高企,而且,大家还来自不同的单位,蔡教授是北大生物系的制高点,安林海是北大项目申请委员会的主席,沈兴德是清华生物学的中流砥柱,伍洪波和庆志勇则是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