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宰执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16)(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军中健儿奋勇争先,也比不上韩冈,一句话可让地方豪强都俯首帖耳,更比不上韩冈,将旗号一张,就可让北虏、西贼都望而生畏。

    更何况这一战的准备还没开始,章惇岂是会愿意不明不白的上前线去。

    一旦他上来前线,后方交给谁?韩冈吗?还是那些不靠谱的同僚?

    说实话,十万级的举国之战,章惇不相信任何人。

    河东、河北的资源远不足以支撑大战,就是韩冈这等巧媳妇也变不出钱来。

    任何一场对外战争,都要一路、甚至几路的资源来支持。

    对西夏时,陕西、河东以五倍、六倍于党项的人口,方才支撑起了连年战事。而为了封锁党项的铁鹞子,更是集中了举国之力,才在陕北崇山峻岭之间修建起了一条千里防线。

    辽国的实力十倍于西夏,想要进攻这样的大国,没有中枢居中运作,聚合天下财赋,向前线输送,战事如何能支撑得下去?

    吕惠卿好战,是他别有一番心思。都是带过兵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粮秣的重要性?对军需输送的底细也是门清。真要到两国鏖兵时,怕他也是避之不及。

    …………………………

    曾孝宽回到公厅中坐下,摆在案头上的茶汤正冒着热气。

    案头上的公文,依然厚厚一堆,似乎从早上开始就完全没有变动过。天知道,方才他出去之前,已经批复了不知多少本了。

    曾孝宽很是难解吕惠卿的想法。

    在过去,吕惠卿的心思还是很容易让人看透。比如他明明对经学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却偏偏要去为王安石修《三经新义》;当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推荐他进入东府后,便急切的推出了手实法——吕惠卿的想法,实在是太明显了。

    相形之下,韩冈过去的行事风格才当得起渊深莫测四个字,或者说,总是与常人的思路拧着来,让人猜不到。

    可这一回,吕惠卿的想法却同样的让人难以明白。

    打仗的事,曾孝宽不觉得自己能胜过有经验又在边地的吕惠卿,可兵要吃粮却是不用多说的。

    前方打仗,就要后方尽力供给,若后方不能供给得上,这一仗不用打也知道是输定了。

    朝中中层如今充满了新党成员,若有王安石在朝中领导,说不定的确能保证前方的粮饷供给。

    臣子能够架空皇帝,而几乎控制了在京百司的新党,加上王安石,或许可以保证一干反对出兵的宰辅,无法干扰前线的战局。

    只是那其中有韩冈啊!

    在军事上,韩冈一个人的破坏力比起其他宰辅加起来都要大。

    虽说当年韩冈在罗兀城表现得很正直,可吕惠卿愿意将胜负放在韩冈的节操上?到了他这个位置,又有谁会相信其他同僚的品德?

    正猜测着,曾孝宽随意翻动着公文的手,突然定住了。

    这是从河东递上来的奏章,并代轨道通车后,军需转运节省下来的时间。

    轨道?

    河东的轨道,只修到了太原,从太原往京师来,是太行山,所以依照计划是往南修到关中去。韩冈的意见就有一条是要等联通关中和河东的轨道,以及京师通河北,京师通泗州的轨道全线通车之后,再去考虑对辽作战。

    曾孝宽站了起来,走到架阁前自行翻找起来。

    找了一阵,便翻到一叠抄写下来的副本。这是前段时间,他特意让人送过来的。

    翻了一下,里面的纪录便印证了他的记忆。通过轨道,的确有可能解决粮秣军需的运输问题。

    如果紧急修筑河北段的轨道,并不是不可能,至少有河东的先例。

    河北有着足够的人力,甚至铺设的路线位置,也已经勘探了多年,调来能工巧匠,征发起民夫,直接就可以动工。

    沿途虽然要征用民间田宅,可大义在前,即便是阀阅世家,也不敢阻拦片刻须臾。而且有韩冈提议的干线支线之分,恐怕相州韩家,巴不得轨道能早一点修到他家门口。

    这是不是推动了吕惠卿开战想法的一个原因?

    ……………………

    王旖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发现前面的灯亮着,韩冈坐在桌前,正写着些什么。

    “官人,怎么还不睡?”

    “想到下一段怎么写了,就起来记下来,免得明天起来忘掉。”

    王旖披了衣服起来,好奇的问道:“不是为了辽国?”

    “吕惠卿能有几分是想争打仗?不过是想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