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宰执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庙堂(八)(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韩冈的确经常说,万物有阴阳,有对立,也有统一。事物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的看待问题。

    这是格物论中最核心的几条之一。

    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四业并非对立。士农工商相辅相成,能够相互促进。

    说起来,这也是如今朝廷大力发展工业的理由之一。

    大量的廉价的铁制农具,让内地的粮食产量增长了至少三成,而水车、耧车等农用机械的推广,也在农田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不仅仅是农具和机械的发展。耕作,播种,品种改良,在农事上,更成书数百年的《齐民要术》,内容已经显得太单薄了。

    “这话当然对,相公也的确教训过在下。”黄裳停了一下,又道,“参政可还知道鸟粪石?”

    “当然。”年纪老大的李承之,脑筋转得飞快。“上次听人说勉仲你家有船。”

    “的确是有,”黄裳道,“在下族亲买了两条船,在南海包了一座岛,正准备开采鸟粪石。”

    李承之点着头,“做火药、肥田都是上等,买家可不会少。”

    粪壤可做肥,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海岛上的石头,可以做肥料,这是过去谁都不知道的。

    南洋的海岛上,鸟粪积存成石,积累了成千上万年无人问津。直至今日,被开发出来。经过各地实验证明,粉碎后的鸟粪石是上等肥料,比起通常用的粪肥更有补于地力,如果配合粪肥,亩产量都有翻番的记录。同时鸟粪石还能提炼出硝石,成为火药的原料。

    黄家小门户,远不比上煊赫于福建的章、苏两家。但现在,在苏家的商会中参了一股,正准备一船船的运回来,卖给朝廷,提炼硝石,也可以卖给雍秦商会一等的大客户,他们在沿海的棉田用得上。

    海州等淮南东路沿海军州,人少地多,田亩少,滩涂地倒是数以万顷,近些年来被雍秦商会的成员大批的买下来,正逐渐改造成棉田,同时还有配套的棉纺织厂,则聚集在邻近的一州一县,十几家开在一起,勾连起来,使得雍秦商会这个外来者势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一县之地牢牢掌握。

    现在只是刚刚开发,等过上两年,就会是一船一船的鸟粪石,从南海的荒岛上开采出来,运送到大宋各处。

    黄裳相信这些事,不用解释,李承之都知道。但黄裳所看到的,还有已经濒临崩溃的粮食生产。

    “但这些鸟粪石,有多少会用来粮田上,又有多少会用在棉田上?”

    李承之沉默下来,静听黄裳说话。

    “现在各地的种植,都是在为工厂提供原材料。江南转而种植靛草、桑树、甚至棉花的田地越来越多,而种粮的农户,却因为低廉的粮价而收入减少,不得不转产。随着林邑州的开发,以及荆湖广南四路日渐繁华,涌入中原的粮食将会是现在的两倍、三倍,到时候,江南这鱼米之地,都要进口口粮了。”

    还有关陇要不是远离中原,口粮必须自产,早就都种满棉花了。就这样,粮田的数量还在减少。但这一段,黄裳想想,还是没有说。

    爆发一般的粮食产量,让大宋可以在年年新增数百万人口的情况下,保证数百万匹马匹的草料。

    “难道日后大宋亿万子民,都要依靠海外的粮食不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