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巧的密封容器。
真实史上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国内金属原材料的使用受到了严格的管制,爱克发公司无奈之下开始用黑胶木作为替代材料,制造胶卷的储藏盒。
储藏普通的一三五胶卷(指的是胶片厚度是零点一三五毫米)的铝管和成人的拇指差不多长,直径要比拇指稍微粗一点,表面处理成了亚光色,防止取胶片时手指打滑。
几乎每个“苏联记者”身上都带了一台照相机,甚至有的人还多带了一台作为备用,这些相机里至少八成是原装的德国货,剩下的也都是法国和英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光学设备与精密机械制造方面,苏联当时的技术实力还相当弱小,国内虽然能够制造出照相机,但都是德国蔡司、康太克斯以及徕卡的粗糙仿制品,在德国人面前拿出来只会贻笑大方。
他们携带的胶卷也不少,每个人身上都有六七管之多,这倒是很符合他们“记者”的身份。德国人拿走了所有的胶卷,包括一些没开封的,他们告知苏联人将尽快冲洗出所有的胶片,然后挑出不怎么敏感的底片和照片交还给苏联方面。
凯特尔向莫洛托夫保证,德国人没有扣留这些“苏联记者”的想法,他们的人身完全是自由的,只不过在调查结果出来前,这些人必须呆在柏林的苏联领事馆里,禁止随意外出走动。
这等于就是变相的软禁了,不过莫洛托夫知道德国人已经算是给足了他的面子,与纳粹以往那种简单粗暴的风格比起来,这已经是难得的优厚待遇。
莫洛托夫虽然喜欢得理不饶人,但是他也知道现在可不是随性发作的时候,只有等到搞清楚那位德国元首的真实想法之后,他才能决定采用何种态度和手段,来面对那位上帝的使徒,是示好还是报复,如今的选择权并不在他的手里面。
就在莫洛托夫身后,杰卡诺佐夫对着梅尔库洛夫做了个隐秘的手势,表示一切都已经在控制之下,不用担心会出现什么纰漏。发觉那些特工已经把手尾全都处置好了,这位国安局长一直提到嗓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