膛击发,即便是训练有素的老兵,也差不多要耗掉十秒钟左右,换做新兵或者在交火情况下,这个速度可能会更慢,要是再遇到个手笨点的,那么耗费的时间就真的没准了。
所以数据里的一分钟发射十发子弹,实际上等于是五秒多才打出一枪,这个数值同时代的所有步枪都能做到,至于极限射速,毛瑟98k大约是每分钟二十发,那只能是盲目的泼洒子弹,没有什么实战意义。
在西线的战斗中,毛瑟98k暴露出了身上的另一个问题,它采用的7.9257mm步枪弹威力很大,但也造成了很强的后坐力,所以想要熟练的使用这种步枪,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弹训练才行,强大的后座力造成步枪在射击之后,士兵必须要重新选择与瞄准目标,特别在高强度作战中,士兵为了保持火力强度,往往只能进行一些概略的瞄准,根本谈不上什么射击的准确性。
想要达到精确的射击效果,那么射速只能继续降低才行,这显然是无法应付现在这种战争模式的,在机动作战时遇到配备高射速步枪的敌军,德军很容易会被对方的火力所压制住。
德军其实也早就发觉了毛瑟98k会造成火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才会这么注重轻机枪的配备和使用,就是为了弥补这种火力上的先天不足。
不过德**火商和陆军之间的猫腻,以及一批顽固不化的将领和帝国元首的偏执,让他们坚信98k足以应付他们准备发起的战争。
确实在早期作战中,因为遭到的抵抗力量不强,德军的98k并没有暴露出太大问题,他们遭遇的往往是一群惊慌失措且训练不足的步兵,很少有和强敌正面对抗的机会。直到德军在比利时战场上与英国远征军交手之后,德国人才算是遭遇到了实力相称的敌手,英军装备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以其惊人射速和准确性,让德国步兵在对方的阵地前吃足了苦头。
至于德军为什么不及早研发更先进的步枪,实在是因为德国当时的技术储备不足,德军里并不乏具有清醒头脑的人,在开战前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