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展露出微笑,也不再有人轻蔑的称呼他们为“中国佬”。
就像前面说过的,帝国元首在柏林找一个中国厨子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中国人也不会拒绝为德国元首服务,要知道这要在中国可就是御厨了,等哪天回到国内,旁人听说这位给德国元首做过饭,那身价至少能翻个十倍,请他做个席面光是有钱都不管用,你还得有身份再行。再说这时德国还没跟日本结盟,在民族气节上没有什么亏损,说不定让德国元首吃舒坦了,还能在国际上帮称中国一二。
可问题是,虽然徐峻有能力请到一整打中国厨师,但是他却不能这样做。在德国民众的眼里,元首是日耳曼民族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遵守德意志的传统。元首的生活习惯,将会直接影响到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德国的元首理所当然喜欢德国的食物,哪怕是挂着一个法国菜名,人民也能够坦然的接受。
当然徐峻完全可以选择不去在乎外界的反应,但是考虑到肩上承担的责任,让他不得不选择默默忍耐,反正吃不上回锅肉也不会死人。
话说回去,元首府厨子的水准相当高,每顿元首都吃得眉开眼笑的,要不是生化人的体质特殊,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戈林那样的胖纸。
德国菜老实讲挺粗糙的,因为地处寒带所以口味偏咸,德国人很喜欢内脏和油脂,并且酷爱饮酒,所以看德国人的菜单,感觉就像在读动脉硬化的致病原因范本。
但是二战前的德国人却普遍很健康,除了他们喜爱户外运动之外,食物的来源以及数量也是一项重要因素。那时候的德国人并不像后世那样,每天都能吃到大量的肉类和油脂,民间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是土豆、泡菜、杂菜汤和黑面包。
特别当德国战时配给制度开始实施之后,每个德国公民每周获得的肉类和油脂数量,受到了纳粹政府的严格限制,大致是每人每周五百克肉类和一百二十五克黄油,这里的肉类指的是鲜肉,如果换成各种腌制品和**的话,这个份量会更少一些。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