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码头工人甚至拒绝为运送到波兰的军用物资进行装卸,整个欧洲似乎都抛弃了波兰。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寇松提出了一条军事停火线,建议苏波双方暂时以此为临时边境,双方坐下来好好谈判,最终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调解方案。同时寇松威胁如果苏联无视英国的调停,继续进攻并且跨越这条停火线,那么英国将会断绝与苏联的一切商贸往来。
这种外强中干的威胁,显然是吓不倒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正处于战争上风的苏联政府拒绝了国联的建议,继续调动部队向华沙进军,准备就此解放“被资本家压迫的波兰无产阶级”。
但是因为战略与战术多种方面的原因,比如高层领导对时局的误判,军事战略上的轻敌,波兰与法国签订了军事同盟并得到了大量物资支持,红军各部队间通讯体系的混乱,各级指挥官之间的矛盾等等等等,最终红军在华沙城下惨遭失败,不光是人员和装备损失惨重,部队的士气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得到喘息之机并进行了全国总动员的波兰军队,在获得了大量法国武器之后,战斗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变的比开战前还要强大。
而在此消彼长之下,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换成了苏联红军,很快战线就重新推回了俄国境内,波兰重新占领了他们之前夺取的领土,而在战争中几乎耗光了沙俄积攒下来那些底子的苏维埃政权,最终不得不向波兰提出停战。
此时波兰也已经处于强弩之末,无论是财力还是兵源都已经到达了这个国家能够承受的极限,保留住部分战果换取战争的结束,成为了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波兰夺取了大片本属于白俄罗斯、立陶宛和乌克兰的领土,苏联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并且与波兰确定了新的边界。
有学者说这场战争决定了未来二十年欧洲历史的发展方向,苏维埃的领导者放弃了在欧洲掀起一场革命风潮的企图,把重心从对外扩张转向了内政建设,而波兰的野心变得更加膨胀,开始不断挑衅身边那两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