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贞观闲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百六十章 紫微星落 下(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凌烟阁外,百余朝臣跪地山呼“大唐万胜”,李世民哈哈一笑,仰头饮尽杯中酒,然后长长吐出一口气,舒尽半生荣辱。

    “朕有袍泽臣子如尔等,与朕不离不弃,此时此地,有美酒助兴,有袍泽同饮,还有儿女送终,此生不亦快哉,哈哈!”李世民大笑。

    广场上百余朝臣垂头掩面而泣,压抑到极致的抽噎声此起彼伏,无人敢发出哭声。

    李世民笑了一阵,忽又叹道:“可惜许多袍泽先朕而去,他们豁出命打下的江山,却来不及享受富贵,不知他们九泉之下可否瞑目……”

    扭头再望了一眼身后的凌烟阁,从那些高挂着的功臣画像上一一扫过,李世民黯然低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三十载功名,不过一捧尘土,逝者已矣,生者垂垂,朕总算在这世上留下了一抹痕迹,够了。”

    喃喃言毕,李世民忽然开朗起来,大笑道:“有美酒有袍泽,岂能无歌舞?来人,召太常寺乐工歌舞伎,与我君臣助兴。”

    朝臣们不敢相劝,强忍着悲意,同时举杯遥敬李世民。

    李世民痛快地端盏饮尽,脸色又红润了几分,看起来愈发精神矍铄。

    太常寺的乐工和歌舞伎早早便在太极宫内等候,很快一行袅娜的美女鱼贯上前,舞伎们穿着合身的铠甲,手执方盾和长戟,英武的装扮配上姣好的面容,犹如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

    乐工敲下第一记编钟,接着震慑人心的鼓声渐起,场中的舞伎们列队整齐,随着鼓声越来越密集,场中的舞伎步履忽动,扬起了盾,长戟斜指,一股凌然肃杀之气顿生。

    李世民怔怔盯着舞伎们的舞动,嘴唇微微颤抖,神情渐渐陷入思忆,过往的岁月仿佛快进的画面,在脑海中一一闪现。

    场中戟盾舞动,鼓声从急到疏,歌伎们的歌声油然而生。

    一位伟大的帝王,用一种豪迈的方式向人间道别,大笑离场。

    翻过史书这一页,余韵仍在世间萦绕。

    英雄终化尘土,世上再无天可汗。

    …………

    …………

    李世民驾崩当夜,当钟声传遍长安城时,城内家家户户都点亮了灯,全城臣民皆面朝太极宫而拜,伏地痛哭失声。

    国丧之始,长安城无论高门低户,门口皆挂上了白灯笼,朝臣们换上丧服,太子李治跪在李世民的遗体前哭得几近晕厥。

    长安城陷入一片哀恸之中,无论富贵贫贱,臣民皆因这位伟大的帝王的逝世而哀痛万分。

    深夜,太子李治强忍悲痛,宣布国丧。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绩为首的武将奉诏领左右武卫将士入宫,换下原来的羽林禁卫,接管太极宫的宫禁,李靖和李绩跪在太子李治面前,向太子宣誓效忠。

    一个时辰后,李治命泾阳县公李素披甲入宫,掌管禁军,同时令三省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全权处理李世民丧事等诸礼仪。

    第二天,太极宫在平静而哀痛的气氛里,李治召集群臣朝会,商议国丧事宜,讨论先皇谥号和庙号,经群臣商议过后,决定尊李世民谥号为“文皇帝”,庙号“太宗”,李治首肯颁行。

    皇帝寝陵早已建好,位于长安城西北醴泉县内,陵墓为合葬墓,里面还沉睡着久逝的长孙皇后,该陵命为“昭陵”。

    上午,八百僧人道士入宫,两仪殿前布置道场,为先皇诵经祈福超度。

    群臣着丧服朝拜先皇,依周礼三叩九拜,长孙无忌主持丧事事宜,李治长跪于两仪殿内,礼部官员唱名,群臣依诏而入殿,跪拜先皇。

    李治表情木然,仿佛一个没有灵魂的扯线木偶,哭与拜全依礼部官员之示意,整整一天水米未进。

    直到夜深,朝臣在殿外守灵,李治木然地跪在李世民灵柩前,呆呆地注视着那副没有任何生机的灵柩,眼泪似乎已流干了,形如一副空空的躯壳,守着一颗茫然无措的心。

    夜深人静,守灵已是后半夜,殿外朝臣们仍跪在广场上,听着僧人道士们冗长枯燥的诵经,八十岁的孔颖达晕厥了两次,被同僚们搀扶到偏殿休息,一些老迈的臣子也被搀扶离开。

    两仪殿内寂静无声,李素披着铠甲,轻轻走入殿内。

    新旧交替之时,军权是个很敏感的东西,李治最信任的人是李素,于是下令由李素暂时掌管禁军,李素这两日不停的在宫中巡弋,他也累得不行了。

    李治仍跪在灵柩前,肩膀微微耷拉着,背影孤独而沉痛,像一只被赶出鸟窝的雏鸟,透着一股孤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